恭雨柔
【導? 語】
近日,浙江三門縣某小學推出了“無聲食堂”:學生就餐時不能說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同時安排“紅領巾督查小組”監督,有學生不慎出聲,“紅領巾督查小組”會及時糾正,并扣除所在班級的紀律分。此事引發網絡熱議,支持者認為,此舉遵循了“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設。反對者則認為,這樣的管理手段“簡單粗暴”,有悖人性,禁錮了孩子的本真。
八面來風
網友“我愛西紅柿”:推出“無聲食堂”,是因為很多學生排隊取餐時常跟身旁同學打鬧,吃飯時也說個不停,食堂就像集市一樣鬧哄哄的,導致用餐時間過久,影響別人用餐。從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看,“無聲食堂”倡導“吃有吃相”很有意義,其做法也與“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不謀而合。
網友“失敗就從頭再來”:其實,“食不言”是有科學依據的。吃飯時說話,食物未充分咀嚼進入胃腸,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難以得到充分吸收,學生會因為營養缺乏導致發育不良或得干眼癥、夜盲癥等,還會導致皮膚干燥;而且,吃飯時高談闊論,咽下尚未嚼爛的食物,也會加重胃腸負擔,引起消化系統疾病。所以,我認為這個舉措無可厚非。
網友“不辣的小辣椒”:現在很多學生的用餐習慣非常不好,三五成群,放肆地大喊大叫、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確實令人生厭。推出“無聲食堂”,有助于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助于孩子文明禮儀行為的培養。
網友“一針見血”:規范小學生的行為,不應矯枉過正。可以要求學生不得在進餐時間打鬧,但是打菜的時候只能用手勢表達有點苛刻。
網友“豬八戒就是二師兄”:對小學生的教育、引導過于嚴苛、偏激,是不應該的。小學生生性好動、活潑,“無聲食堂”直接扼殺小學生的天性,既違背小學生的特點,也會讓小學生可塑性強的一面消失怠盡。
網友“陽光彩虹島”:這樣的管理手段“簡單粗暴”,有悖人性,禁錮了孩子本真,令人“噤若寒蟬”。學校培養學生集體就餐的禮儀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刀切不許說話,體現的是學校簡單粗暴的管理,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權益的法治思維,易激發學生逆反情緒;悶頭吃飯,身旁不時走過巡視的“紅領巾”,這樣的就餐氛圍,恐怕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無聲食堂”初衷雖好,卻缺少教育溫度
在就餐學生人數大大超過食堂容量的背景下,為防止學生嬉笑打鬧耽誤時間,學校適時推出“無聲食堂”的管理方式,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縮短了吃飯時間,既不影響下一批學生吃飯,又營造了文明的用餐環境。不過,盡管好處多多,別忙著拍手稱道,因為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吃有吃相,坐有坐相,這是長輩時常教育我們的話語。飯桌上大吵大鬧唾液橫飛的丑陋現象,的確讓人憎惡。因此,在小學生中提倡文明的就餐方式確有必要,但采取“無聲食堂”這種一刀切的簡單方式,有扼殺孩子天性和剝奪孩子權利的嫌疑。學生天性活潑,一個人尚且能憋住片刻不說話,如果眾人都不說話,這得多大的忍耐力。用不同手指代表湯、飯、菜的話,整個食堂鴉雀無聲,是不是讓人感覺來到了聾啞學校?
文明就餐,在不浪費糧食,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偶爾的語言交流,情感溝通,能增加氣氛,是人之常情。該校德育處具體負責人解釋道,此方案征得家長代表和教師的同意,可是作為被約束的學生本身,內心的掙扎,有誰“蹲”下來認真“研讀”過?
教育要講究方式和技巧,嚴肅而不失活潑才符合教育本意。學生具有可塑性,發生插隊、吵架、打鬧的現象不足為奇,只要稍加引導和監督就可以改正,而不是一刀切地讓其失語。而且,一個學生不慎出聲,“紅領巾督查小組”就會扣除其所在班級的紀律分,此舉灌輸了一人“犯錯”全班被罰的“株連式”落后觀念。
“無聲食堂”,方便了學校管理,卻遏制了學生的話語權,也偏離了教育本質,無論初衷多好,都缺少起碼的教育溫度。
(摘自“東方頭條”)
吃飯不能說話?小學推出“無聲食堂”有點矯枉過正
“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也好,現實中人們就餐存在較普遍的大聲喧嘩等不文明現象也罷,皆意味著文明就餐習慣的養成,確實有必要從娃娃抓起。趁著孩子小、可塑性強,在教育過程中多多引導,顯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反對文明就餐從娃娃抓起,但小學推出“無聲食堂”之舉卻讓人難以認同,要求學生就餐時不說話,甚至加飯加菜只能用手勢示意,種種規矩如此僵硬,又是施加在孩子的身上,此舉除了便于學校以及老師管理,不管是出于教育的角度,還是對于孩子個性的發展,都存在欠妥之處。
眾所周知,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同學之間的奔跑、嬉戲、打鬧,更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時光。作為公共場合,學校食堂固然有其相應的規范,但只要孩子沒有插隊、打鬧、爭吵等不文明行為,彼此之間的正常交流,應當被允許。
道理顯而易見,我國長久以來形成了吃飯講求熱鬧的禮儀傳統,想必老師們吃飯也做不到不說話。既然如此,把文明簡化為不說話,顯然矯枉過正、失之過偏,既不符合常情,也背離常識。
不僅如此,更關鍵的是“無聲食堂”給人呈現的更多的是強制與硬性約束,至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差異,并沒有看到多少。盡管此舉可能效果不錯,在此規距之下,每個孩子都表現得很乖、很聽話,但由此而來的“無聲”,其實是一種文明的假象,因為孩子們是被迫遵從規范,而不是基于自我認知的行為習慣。
要求孩子“無聲”進餐的每位老師,其實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如果坐在餐桌上的是自己的孩子——乖巧得不像個孩子,自己又會作何感想呢?教育真的是一門藝術,“無聲食堂”的初衷良善,但如何在文明倡導與尊重個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每所學校每位老師多多思量。
(摘自《燕趙都市報》)
小馬要過河,老水牛看到了對他說:“別怕,水很淺,只到我的膝蓋。”
小松鼠立刻跑過來喊道:“不要相信他,水很深,我的朋友就是在這兒淹死的。”
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身旁的馬媽媽告訴他:“孩子,別理那倆神經病,咱們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