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曾帥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徐其飛
一個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各類便民應用,不斷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提升著貴州百姓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
數據的應用看起來“高大上”,但其成果要以人為本,服務于民。近年來,貴州通過加快大數據與服務民生深度融合,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中民生領域痛點,讓大數據更好地造福百姓。
“陳阿姨,您好!我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剛剛在家庭簽約服務管理平臺上監測到您血壓波動比較大,請問您今天按時服藥沒有?”
“謝謝顧醫生提醒,出門辦點急事,藥還沒來得及吃,我這會就吃!”
5月10日10點16分,在外辦事的陳月英(化名)接到了貴陽市二戈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電話。
75歲的陳月英患高血壓已有十余年,每天都要服藥控制病情,稍不注意就會引發并發癥。
“我親眼見過幾個由于自我管理不到位引起并發癥的患者,前車之鑒讓我對自己的健康管理格外注意。”陳月英說,可有時忙起來還是會忘記吃藥,血壓就蹭蹭往上漲,控制不住就要去醫院治療,一次幾百,多去幾次,這筆費用不是小數,如果再引起并發癥,費用遠遠不止這些。
“不過,自從戴上了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隨時了解我身體的相關數據并幫我進行科學管理,從那時起我再沒進過醫院。”陳月英指著自己手腕上的手環向記者說。
陳月英能夠在慢性病管理上得到很好的管理和護理,得益于貴陽市六醫互聯網慢病管理科在貴州(貴陽)互聯網醫院上建立的家庭簽約服務管理平臺。
“患慢性病的人都知道,在慢性病的治療中,傳統治療只能起30%的作用,另外70%則要靠自己每天的日常健康管理和監督。管理得好,一生都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反之,有可能會出大問題。”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康正茂說,醫院利用大數據技術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起來,大數據為慢性病管理裝上了“智慧芯”,這種管理方式改變了患者慢性病管理難、控制更難的苦惱,讓患者體驗到了大數據為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少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減少了看病治療的花銷。
加快大數據與服務民生的融合,就是充分考慮群眾需求,把“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中民生領域痛點,讓大數據更好造福百姓。讓大數據融入民生服務,貴州省各地各行業已有不少成功實踐。
一鍵繳納水電燃氣費,一鍵醫院掛號、交通違章處理,一鍵社保、交通、出入境查詢服務……百姓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民生服務事項,都能在“云上貴州多彩寶”APP里完成。
“我經常使用‘多彩寶’交水電費,很方便。”紫云自治縣的王先生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老人腿腳不便,日常的生活繳費成了大問題。
在貴州很多縣及鄉鎮,自來水公司由于資金、技術等比較薄弱,沒有建設營收系統和服務平臺,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服務群眾仍然停留在傳統人工模式。

貴州省防汛辦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室的工作人員正緊盯監控系統屏幕,仔細觀察省內各地的即時氣候氣象變化,通過大數據監控系統監測汛情,確保百姓安全。
意識到這一問題,“多彩寶”根據當地自來水公司及群眾的需求,依托大數據,圍繞惠民服務、智能設施等方面,提出了幫助基層自來水公司建設“繳費云平臺”,將繳費業務統一接入省級“云上貴州多彩寶”政務民生服務平臺。
“自從用了‘多彩寶’,就算我在廣東打工,每月也能按時給家里繳費,不用再麻煩老人了。”王先生說。
貴州多彩寶互聯網服務有限公司事業發展部劉紫寒介紹,公司致力于推進大數據與群眾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和社會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專門為全省百姓提供一站式互聯網生活服務,以更好地解決民生痛點、難點。
截至目前,“多彩寶”在全國率先實現水電燃氣繳費業務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擁有全省近170萬的家庭用戶,覆蓋全省950萬以上人口,交易總額超過12.5億元。真正做到運用大數據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標。
加快大數據與服務民生的融合,需要深度開發大數據的各類便民應用,需要在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上做文章,才能破解民生服務碎片化、部門資源條塊分割難題。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教育管理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名單,貴陽市“大數據教育”精準扶貧平臺榜上有名。
這套貴陽市在脫貧攻堅戰中探索出的“大數據教育”精準扶貧平臺,不僅可直接、具體、快捷地服務于師生最迫切的需求,讓貧困地區的學生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提升了貧困地區教育質量,還運用云監測、云閱卷、云分析等方法,匯總分析數據信息,全面把握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質量狀況,為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決策提供了依據,有力地支撐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向縱深推進,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既定方針,加快大數據與服務民生的融合,則是落實這一方針重要的題中之義,貴州話語鏗鏘,行動有力。
2018年,貴州省推動大數據與服務業融合水平快速提升,服務業融合發展水平指數36.1,比2017年提高4.5。同時,服務業企業基于數據開展平臺型、智慧型、共享型創新的比例分別達34.8%、29.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