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曾帥 劉小明
創新社會治理,大數據大有可為。貴州加快大數據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驅動社會治理升級,助推智慧政府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用大數據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將大數據同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推動政府管理精準化、促進政府服務便捷化。
5月8日,記者來到清鎮市紅楓湖鎮蘆荻哨村“誠信數屋”,只見三臺分別命名為“身份鏈監管”“誠信管理”“數字農莊”的50寸屏幕顯示器懸掛在墻上。清鎮市誠信辦工作人員陳冠璋點開其中的“誠信管理”系統,登錄清鎮市誠信建設綜合管理平臺,點擊“個人管理”項,誠信市民的姓名、所屬轄區、誠信積分、存證記錄等有關信息一目了然。
時間回到2017年,那年數博會上,貴陽市將“身份鏈”項目建設列為基于區塊鏈、大數據技術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內容,并以紅楓湖鎮“誠信農民”建設為應用場景,探索身份鏈產品對身份管理和誠信痕跡信息場景化管理的方式,完善誠信體系建設。
如今,通過“身份鏈”項目,紅楓湖鎮搭建了全范圍覆蓋、全過程記錄、全數據監督的信用體系“數據鐵籠”,實現了誠信數據價值鏈權益可信分配、可追溯、可審計。
嘗到“大數據+誠信”建設甜頭的,不只是紅楓湖鎮。近年來,清鎮市以構建信用信息系統為基礎,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以健全信用規章制度為重點,以信用信息記錄、歸集、披露、共享交換、應用為主線,以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誠信自律為關鍵,全面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生態誠信、誠信文化建設。
大數據不僅是新手段、新工具,而且為提高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徑,貴州省充分利用好這一新方法和新途徑,為政府治理實現智能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一年多前,雷進明來到都勻市富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結對幫扶4戶貧困戶。
這是雷進明第二次參與扶貧工作,提起這兩次扶貧工作經歷,他有著不同的感受。
過去,為了應對各種檢查,雷進明每次完成走訪后,還要完成關于幫扶戶的各類表格的填寫,而每次填表都要花兩三個小時。
“盡管所有工作都要體現在材料和報表上,但幫扶的效果怎么樣卻不太容易評估。”雷進明說。
“不過,現在有了‘神器’相助,可以減少很多填表的負擔。”雷進明掏出手機,打開“貴州省扶貧云系統”應用軟件,全村貧困戶的相關信息一目了然。就連他所處位置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等信息,也通過GPS定位同步顯示在屏幕上。
“我進了哪個村、入了哪戶人家、具體做了什么、幫扶工作的實際成效如何等等,都需要將相關佐證照片傳輸到系統,來不得半點虛假。”雷進明說,現在,除了必要的基礎材料需要填寫紙質版報表外,其他信息都將以電子版的形式上傳至扶貧云系統,不僅完成起來簡便快捷,還能避免重復報送,他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幫扶工作中。

貴陽市觀山湖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遠程監控系統,在大屏幕上查看餐廳、食堂后廚及超市、農貿市場現場制作區情況。(左春林 / 攝)
貴州多年大數據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加快大數據與社會治理融合,才能改變過去“經驗主義”“拍腦袋決策”的習慣,實現從經驗治理向數據治理、從被動響應型治理向主動預見型治理轉變。
前不久,長順縣一群眾購買彩票被詐騙40余萬元。接到報案后,黔南州公安局立即啟動“合成作戰體系化打擊機制”,網安、經偵、刑偵等多警種同步上案,打破警種手段、資源壁壘,充分運用公安部、省公安廳的大數據平臺對個案犯罪嫌疑人進行綜合深度研判。大數據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案件線索從貴州迅速輻射到福建、廣東、河南等省,犯罪嫌疑人從幾個迅速拓展到幾十個。最后成功打掉一個完整鏈條的詐騙團伙,一舉抓獲犯罪團伙成員33名,串并案件500余起。
向科技要警力,這是大數據給貴州公安帶來的一個大變化。
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那些完整保留苗族文化生態的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千百年來一直有一個天敵——火災。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建筑,過去防火依賴大量人力觀察瞭望、鳴鑼喊寨,可今天這里的消防卻請來了大數據當“幫手”。
記者在苗寨里看到,家家戶戶都在總進線處安裝了滅弧型電器保護裝置。
“這是我們農村電氣火災監控平臺的感知模塊,可以將用電數據實時傳送給大數據中心,并在短路或過載時提供安全保護。”雷山縣公安局西江派出所教導員楊啟明說,現在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APP對農戶電氣安全狀況進行遠程監控和預警處置,及時發現和消除電氣安全隱患。
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大數據建設應用的成果,貴州公安把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與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特別是與“放管服”改革有機結合,以實施“數據服務工程”為抓手,以互聯網、APP、微信、廣電網絡為載體,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斷創新豐富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拓寬便民利民服務渠道和載體,提高了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