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星 許國良

徐州市銅山區三堡街道潘樓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全村共650余戶,近2300人,2018年村集體收入280萬元。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85人。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綠色小康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經驗做法
“蛤蟆尿泡尿,潘樓澇一澇,屋里穿膠鞋,出門踩高蹺。洋貨進不來,土貨運不出,戶戶有光棍,家家茅草屋。”潘樓人口中的順口溜,就是這個蘇皖交界的偏遠小村的真實寫照。
1997年走上村支書崗位的張衍剛,提出了“用優美環境改變人”的思路。20多年來,村黨總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多方籌措資金3000萬元,對村內外的10多處河塘開展了清淤整治,水系全部貫通,把死水變成了活水,并進行了綠化美化改造,呈現出清水綠岸和魚翔淺底的生態景觀,打造“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巷亮化、環境美化、公共文化、安全飲水、河塘整治、污水處理、新型民居、廁所改造和老人關愛”等工程。采取誰承包誰保潔的方法,把承包費轉成清潔維護費,河塘衛生考核合格,就免交承包費,以確保河塘的潔凈。同時,注重農戶家庭衛生習慣的養成,對庭院、廚房和衛生間等都有硬性指標,如果不達標就得不到“衛生星”,通過這些舉措,增強了村民的衛生意識。如今的潘樓,清水蜿蜒,綠樹倒映,枕河而居,一派江南風光。“以前城里有親戚的,孩子放假跑到城里不想回來,現在城里的孩子來到咱這都不愿走。”村莊環境的華麗蝶變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觀念、精神風貌和幾代人的鄉愁記憶。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村黨總支在全區率先開展了“十星文明戶”評比活動。村“兩委”敲鑼打鼓,送“星”上門。有的村民就連娶媳嫁女都要到“展示墻”前“探探底”。舉辦“好媳婦”“好婆婆”“好少年”等各類好人評選,利用道德講堂等載體,展示本村凡人善舉、“草根英雄”,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4年多來,村志愿服務隊堅持每周為生活困難老人服務,村民郭雪峰一家都是志愿者,共同推動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的良好鄉風形成。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2003年至今,潘樓村已投入370萬元,建成擁有94套瓦房的老年生活區,建成棋牌室、閱覽室、心理室、保健室、書畫室和多功能娛樂廳為一體的老年服務中心,目前已入住60歲以上老人100多人。村里每年拿出3萬元支持老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邀請市醫院的專家為他們免費體檢,老年服務中心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專門安裝了“一鍵通”應急呼叫系統。每年重陽節,村里統一給90歲以上老人過壽。“20年來,這里沒發生過一起打架斗毆事件,沒發生一起集訪事件,更沒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十星戶’從最初的4戶發展到如今的400多戶。”張衍剛介紹說,這是潘樓村通過鄉風文明的生動實踐結出的碩果之一。
振興思路
著力培養崇德向善、創業創新的新型農民,著力繁榮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農村文化,著力培育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的文明鄉風,著力建設優美宜居、和諧有序的鄉村環境,潘樓村讓一花獨秀變成春色滿園,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強大合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村體改造,張衍剛帶頭扒掉自己親兄弟的房子;曾經自掏腰包為村里打深水井,為患病村民郭繼美建成3間新瓦房和1間廚房;拿出7000元錢資助村民宋義紅的兒子上大學等。全村幾十項重大工程公開招投標,涉及金額3000多萬元,村“兩委”成員始終做到不插手、不逾矩。在民意測評中,村干部的滿意率都是100%。
為使鄉風文明建設有內涵、有品位、有活力,村里先后投入400多萬元,建成了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樂美文化廣場,建起了農家書屋、農民技校、道德講堂和書畫室等,舉辦廣場舞會、元宵燈會、春節聯歡會和農民運動會等。利用農民技校,開展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引導群眾運用“互聯網+”新渠道新技術探索產銷新路徑,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掌握一到兩門致富技能的新型農民。
好鄉風也是營商環境。新世紀之初,潘樓村僅有的一家骨干企業在環境整治中政策性關閉,集體收入失去主要來源,500多名群眾失去就業門路。危機面前,鄉風文明洗禮下的潘樓人顯現出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吸引了一批投資超億元的綠色企業進駐村里。江蘇唐基建材董事長李懷偉說:“企業之所以落戶區位相對偏僻的潘樓,是因為我們看中了這里的生態和人文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