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勇

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總面積1.9平方公里,全村共698戶,2498人,黨員127名,村黨委下設4個黨支部。2018年村集體收入514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01萬元,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最美鄉村。
特色經驗
“我始終堅信,只要選好一條路子、實干苦干,就一定能拔出西棘蕩的‘窮根’,帶著全村人一起過上好日子!”20年前臨危受命擔任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的當家人鐘佰均,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這個窮村蝶變為富裕和諧的經濟強村,打造出一個帶領農民致富的“蘇北樣板”。2019年3月6日,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文奇在西棘蕩村黨委來信批示中,對村黨委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全面發揮作用,把黨建工作和村級發展融合的做法給予肯定。
西棘蕩,顧名思義,是荊棘叢生、河蕩縱橫的地方。20年前的西棘蕩窮得叮當響。“過去,全村沒有一間好房子,也沒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人人都成了‘泥腿子’。外面的姑娘不愿嫁進來,本村姑娘一心往外飛,日子過得真沒什么指望!”村民張建國對當年的貧窮記憶猶新。
脫貧,從思想上開始。為解決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問題,鐘佰均帶領黨員干部、村民企業代表“走出去”,近到鎮內西林子、秦家沙,遠赴聞名遐邇的華西、壽光,實地走訪強村名村30多個,看先進、學典型,開闊視野。
針對村民致富無門、信心不足的問題,鐘佰均主動邀請上級部門、致富能人進村宣傳致富政策,分享創業故事20余場次,幫助村民解開思想疙瘩,樹立致富信心。近比強村、遠學名村,組織開展“學什么、差什么、干什么”大討論,找不足、明方向、促趕超,點燃創業興村熱情。
為調動全體村民創業積極性,帶活致富熱情,村“兩委”班子成員圍繞致富帶富,年初承諾、年中踐諾、年末評諾,亮目標、比進度、曬業績,自加壓力、增添動力。并設置創業光榮榜,評選致富標兵,全村比著干、賽著干,使“集體創大業、個人創家業”蔚然成風。
振興思路
在強村富民的具體實踐中,西棘蕩村探索出了“三引三帶”工作法,即思想引領帶活致富熱情、組織引路帶出創富環境、黨員引導帶動共富格局。村干部組織黨員群眾外出考察學習,點燃了村民群眾不甘落后、思富想富的強烈愿望;組織立足村情實際,找準路子,發展塑料顆粒加工產業;書記鐘佰均率先興辦,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等紛紛加入,做到黨員帶頭干、做給群眾看,走出了一條通向鄉村振興的“西棘蕩之路”。

為村里選定發展路子,西棘蕩村黨組織也走過彎路。先是種植水果,后來又嘗試栽培日本洋蔥等經濟作物,均以失敗告終。“要讓村子富起來,就必須走適合自己的路。”鐘佰均總結教訓,帶頭跑市場、搞調研,最終選擇利用廢舊漁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尼龍顆粒加工業。
為讓項目盡快落地,鐘佰均“三下浙江”與客商洽談,建成全村第一個顆粒加工廠,當年上繳稅收40多萬元,2018年村企貢獻稅收1700萬元,村集體創收514萬元。
村里顆粒加工廠很多,但都是小作坊生產,不環保、隱患多、競爭力弱。“我村的顆粒加工如不轉型升級,關停是早晚的事。”2016年12月,鐘佰均提出尼龍顆粒加工產業轉型升級走集體發展的思路,并得到上級黨委的大力支持。“采取政府扶持、村黨組織主導、老百姓參與、公司化經營的模式來發展尼龍顆粒加工,來發展和做大做強產業。”2017年3月,村里動工興建農民創業園,整個計劃投資1.2億元。
“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隨著‘263’專項行動的開展和中央環保督察的推進,鎮里關停了416家小顆粒加工企業。”如今,創業園一期已建成投產,2018年園區產值逾1.7億元。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受益。”鐘佰均說。村黨委通過黨員骨干引富、創業能手帶富、扶貧救困幫富,奏響“共富三部曲”,做給村民看,帶領村民干,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村民蘇長德早年在東北打工,眼看著村里人一個個富了起來,于是找到鐘佰均,提出想跟著干尼龍顆粒加工。鐘佰均二話沒說,幫他擔保貸款10萬元。“就是靠著這筆啟動資金,我的企業發展到現在年產值800多萬元、利潤50萬元。現在,我房子有了,車子也有了,多虧了鐘書記!”
為解決村民創業缺技術、缺資金等問題,村黨組織實施“捆綁帶富”工程,安排3名黨員創業骨干與1名創業群眾“3+1”幫扶結對,組織企業黨支部聯系指導顆粒加工戶,幫助解決村民創業缺信心、缺技術、缺資金等問題,讓群眾從“站在邊上看”變為“跟著黨員干”。協調金融機構開設“黨員農貸快車”,全村黨員為村民擔保創業貸款2000多萬元,讓尼龍塑料“小顆粒”,變成群眾致富“金種子”。
為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村創業,村黨委設立“粒動·青創”空間,讓黨員創業能手、致富能人當“講師”、做“導師”,提供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等服務,實現“創業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輻射效應。如今,西棘蕩村吸納周邊1600余人從事廢舊漁網回收、加工和尼龍顆粒運輸、銷售等工作,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每年吃掉全國80%的廢舊漁網,發展壯大成為全國“尼龍顆粒加工第一村”。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