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泰州市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村,總面積5.5平方公里,全村共870戶,戶籍人口3156人,黨員127名,村黨委下設3個黨支部。2018年村集體年經濟收入38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該村先后榮獲亞太(低碳)農業獎、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單位、省鄉村振興旅游富民先進村等稱號。
經驗做法
20世紀60年代,河橫村黨支部帶領河橫人,以“一雙鐵手改天地”的拼搏精神,將老漚田改造成豐產方,成為全國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如今,伴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村黨委堅持與時俱進,探索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運用到農業生產,翻開了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
4月上旬,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村黨委書記張成龍正在農業園區物聯網指揮中心查看園區情況,大屏上顯示著田間生產區實時監控。在操作手臂的指引下,可以實現360度全景觀測和拉近觀測。該中心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內設監控室、蜂鳥驛站、農產品檢測室、電教室、張洪程院士工作站等功能室,能夠提供技術指導等應用。這里成為河橫村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正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過去干農業靠的就是肯吃苦,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了農業可視化、操作在線化、診斷遠程化等智能管理,不僅使我們河橫現代農業生產更加標準、精準,更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高產優產。”張成龍說。
2016年9月,張成龍被任命為河橫村黨委書記,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他深入思考的心頭大事。為此,他帶領村干部一班人到先進地區觀摩,牽線高校院所,引進技術能人,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大力支持家庭農場主運用新技術。
現在的河橫,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農場主、企業的“好幫手”,曾經繁重的田間勞作,如今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完成。在北農大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雞舍的光照、溫度、濕度、飼料投喂均由中央系統控制,可以按照最適宜土蛋雞生產情況自動調節,省去了大量的人力,飼料損耗得到控制;在漢土家庭農場稻田立體種養示范區,建成了智能增氧、水質在線監測、病蟲害遠程診斷、質量追溯“四位一體”的養殖體系,漢土牌農產品越來越響……
在張書記的帶領下,河橫村智慧農業項目迅速啟動,以構建現代農業物聯網為依托,先后引進了大田智慧管理系統,布置1000多畝田間物聯網傳感設備,架設了高空 望塔,在完成硬件設施安裝的基礎上,村干部帶頭學習新技術,組織年輕農民集中學習,及時掌握物聯網新設備的使用、維護知識,加快實現技術的有形有效覆蓋。
在種植示范區,油菜花香令人醉。張書記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套田間物聯網傳感設備就是我們安插在田里的‘電子眼’,別看它個頭不大,但能耐可不小,能夠實時檢測田間風力、水位、農藥殘留,工作人員只需在手機端操作,就可實現遠程灌溉。如果啟動一鍵自動模式,系統能夠根據田間采集傳感數據實現自動灌溉操作,水位達到下限開始灌溉,達到上限將停止灌溉,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
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中,有效解決過去粗放式農業生產的弊端,實現了精播、精施、精控,也有效解決了農藥、化肥過量使用的問題,更好地保護了河橫生態自然環境,從源頭上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環境污染問題。
高質量的農產品吸引了一批優質企業落戶,江蘇新又碧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投資1億多元建成萬噸智能保鮮庫和冷凍庫,構建了快速貨運網絡河橫綠色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每年可為河橫村民增收上千萬元。
振興思路
河橫村黨委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實施智慧農業項目,將信息技術融入高效農業、生態立體農業和旅游觀光,加快了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鏈三鏈深度融合,實現了“綠色經濟”蝶變。同時,以產業鏈為基礎、價值鏈為核心、生態鏈為保障,建成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河橫大米、稻田種養品牌效應初顯,連續多年舉辦“河橫菜花節”“鄉村旅游節”,2018年接待旅游人數19萬多人次,休閑觀光產值達1.3億多元,全面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
近年來,村黨委圍繞里下河生態經濟區、溱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把智慧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設立智慧農業生產觀光通道,讓游客近距離感受科技改變生活,熟悉生態有機食品的生長過程,打響了河橫有機農產品的品牌。
今年4月,第四屆中國河橫鄉村旅游節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前來休閑觀光。與過去相比,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游客觀賞生態風光提供了別樣的選擇。游客們可以到示范區感受立體種養,參與稻田摸魚;觀看整齊劃一、高效迅捷的無人機植保;參觀指揮中心,鳥瞰農業園區生產全貌;通過掃碼現場購買河橫大米,追溯大米生產過程,精準定位產出田畝,讓游客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智慧農業帶來的不僅僅提高了生產力,更是豐富了農業產業鏈,擦亮了河橫生態品牌,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我們將以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為契機,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千畝葡萄園、國家級稻麥示范基地、生態小區中,用現代技術推動河橫村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張書記自豪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