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軼曌
視覺思維能力由視覺感知能力、視覺解構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三方面有機構成,在形成和培養的過程中,三方面能力互相影響,彼此促進。整個視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潛移默化地融入在信息技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以下為筆者的思考與實踐。
初中生視覺思維能力的提高,主要還是靠有效的教學行為來完成。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以下兩種教學方式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上比較有效。
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有關作品創作的內容占一半以上,比如文檔制作、圖片的合成和處理、動畫的設計和制作、演示文稿的制作、網頁設計等,這些章節的導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呈現大量作品并即時進行對比。呈現作品可幫助學生進行初始的意象積累并將教學目標視覺化;對比則能引起學生關注,建立合宜的作品評價標準,明確“會用工具不是唯一目的,作品的美觀大方被放在評價首位”。
在實際教學時,可采用實物對比或制作多媒體課件達成對比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發表觀點,提出標準,使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感知和解構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對于每一幅作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發揮和解讀空間,通過潛移默化的學習、交流、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
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評價標準和制作作品分離的現象。因此,相比于盲目的大量練習而言,在首輪制作完成后,結合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解讀”——“互相評價”——“再次改進”的“二次交流”,既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也能讓解構和表達在該環節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各項視覺思維能力得到有機統一。
比如在制作電子報刊的項目活動里,學生通過欣賞書籍、雜志,分析理解創作時的視覺要素,共同歸納評價標準,把對藝術性的評價放在和技術等重的地位,從而完成第一次交流。在此基礎上進行個人獨立或小組合作的實踐制作,并在完成后有選擇性地展示出來,由學生自評、互評,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從而達成二次交流。在二次交流中,學生能意識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也能從他人作品中得到啟示,結合自己實際情況進行的“再次改進”更有針對性,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也能在不斷的解讀、表達中得到提升。
以一般新授課為例,結合“二次交流”,基本的教學環節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環節流程示意圖
導入——授課——實踐——評價——再實踐(含修正、歸納)這五個環節,通過視覺感知的作用,豐富視覺儲備,提升解構能力;通過自制作品,學生將分析所得,將自己在第一次交流中碰撞而出的創意充分展現出來,鍛煉視覺表達能力,促發自覺解構;最后,在三方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經過自評的梳理,通過互評的反饋獲取新的思路,于“二次交流”中將散落的認識串聯成線,凝結成網,構建出適合學生自身的思維體系。
教育過程中的“傳道、授業、解惑”多以間接經驗的形式傳遞。“間接經驗”可以通過“看見”來傳遞,而不需要每次都親身體驗。正如西方諺語所說,“Monkey see,monkey do”(猴子看見了,它就會做)。當大腦以科學思維方式活動時,感知就絕不僅僅是對事物簡單的觀察和再現,而會對客觀呈現的事物進行選擇、思考、整理和重新組合。在這過程中,大腦習慣從已經經歷過的、還留有印象的意象中去尋找對應的內容,也就是個人所特有的理性意念參與作用,不斷對比、碰撞,從而識別甚至形成新的對象。
這時,不僅僅滿足于把所看到的東西“組織”成一種視覺意象,還需要進一步把這個直接看到的形象同另一個已存在于記憶中的形象聯系起來。這就包含了兩個層面:(1)具備大量的積累在記憶中的“原材料”意象;(2)掌握建立聯系的技巧和方法。這要求開發者首先具備將視覺對象按線條、形狀、顏色、紋理或者構成等元素進行組織的能力,盡可能使這種組織在達成教育目標的同時滿足學習者的視覺心理需求,并通過分析、傳授的過程教會學生對視覺意象進行更多r操作,對各種感覺和情緒進行更多r聯想。
比如在利用軟件制作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的配色點線面的構成,甚至明暗色調的銜接等效果,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色彩象征意義,了解畫面剪裁中的簡化原則,從而優化作品中畫面的整體結構。
視覺感知、視覺解構、視覺表達三方面的培養各有特點和方法,但也在提升過程中彼此影響。短短的45分鐘是三管齊下,還是有所側重?走進真實的課堂,這些策略又會遇到哪些細節障礙?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