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躍

圖書簡介
書名:《文心》
作者:夏丏尊、葉圣陶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文心》是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教育家傾盡心血編寫而成的一本“故事書”。他們將自己對學校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諸多見解借助周枚叔之口娓娓道來,展現了民國時期樂華、大文等一批初中學生從剛入學時的困惑、幼稚,到經歷動蕩時局、艱辛生活后,逐漸成熟的過程。全書共分32個章節,涵蓋了方塊字、日記、詩歌、戲劇、讀書筆記等內容,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傳授語文知識,具有戲劇性和可讀性。兩位教育家的情懷和教學、著述方式等,都值得當下每個涉足教育的人認真學習和思考。
推薦人語
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民國時期一批熱心教育的學者、教師、教育家留下的諸多文稿、文集卻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湮沒無聞,反而越來越多地被當下教師以及家長提及。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先生編著的《文心》就是其中之一。
兩位先生當屬教育界的明星人物:編寫過教材,創辦過學校,提出過主張,參與過實踐,在民國時期的基礎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領域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這本《文心》之外,其他像《國文百八課》《文章講話》等,也都配得上“經典”二字,讀來無不令人深省。前輩們那種用心、用情、用智做學問,進行教學實踐的原則和態度,不得不令人嘆服。
以《文心》為例,乍一看書名便能聯想到劉勰的《文心雕龍》。“文心”是“為文之用心”的意思;“雕龍”則取戰國時騶奭長于口辯,被稱為“雕龍奭”的典故,亦指精細如雕龍紋一般進行研討。夏、葉兩位先生編寫《文心》的初衷由此可見一斑。他們的“為文之用心”,是一種情懷的體現。這是一種真摯的情懷,一種著眼于國家未來的情懷,一種立足于教育塑人的情懷。非如此,不能有此杰作。
讀書有很多層次和境界。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了《易》,道學家看見了淫,才子看見了纏綿,革命家看見了“排滿”,流言家看見了宮闈秘事。恰如那句耳熟能詳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文心》也是如此,它的“身份”還是有些撲朔迷離的。它的情節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鮮明,還融入了對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的描寫,當為一部小說。可是,小說中人物關心和探討的大多是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方法。這些知識和技能系統而有序,很像一本語文教材。如果再細讀人物對教育教學的見解,這又像是一部教育理論專著,書中的人和事僅僅是論據而已。那這不就是一本不倫不類的書嗎?不,如果將它放在那個時代去看,我們更應該稱贊它的與眾不同。因為它是一種探索和嘗試,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不同的層面能讀出不同的況味和收獲。
不論是夏丏尊還是葉圣陶,在當時都是知名作家。夏先生翻譯過《愛的教育》,葉先生寫過《倪煥之》,他們從散文到小說皆有涉獵且成績斐然,因此兩人合作的《文心》自然也是可讀性極強。全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再現了從1931年秋到1934年夏,國人所經歷的生活,生動逼真地還原了初中生在外來侵略、經濟凋敝、家庭生活困難等陰影籠罩下的內心世界,讀來使人不禁隨人物的遭遇而或喜或悲。
到目前為止,語文學科知識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序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對現有教材進行再加工,而這讓很多教師手足無措。追求語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序列性一直都是夏、葉兩位先生努力的目標,為此,他們親自辦學校、親自編教材。這本《文心》也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兩個人的語文教學理念,將相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與初中生所處的年級勾連起來,循序漸進地借助書中人物之口傳授給學生。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哪怕已經相隔幾十年,書中的內容仍然對當前的語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
在兩位先生的諸多身份和頭銜中,“教育家”是最被人敬佩的角色之一。夏先生參與創辦過立達中學,葉先生在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過教。他們都進行過教育改革,并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付諸實踐。他們也都在開明書店編寫過教科書,因此《文心》中的教學場景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都源于真實的經歷,處處體現著兩位先生的教學理念。例如,教學目的一定要清楚明確;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得當有效;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積極好學、樂于學習,教學才會有效;德育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全部活動;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學問,還要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等。最重要的是,這些教育理念都不是單調的說理,而是借助生動鮮活的情節,讓讀者在品悟中有所得。
書中人物也好,夏、葉兩位先生也罷,都恰如書名所寫:彼此以文相交、以心相待,所求唯一“真”字。因為“真”,所以熱愛教學;因為“真”,所以精心創作;因為“真”,所以流傳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