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明暉
摘 要:楚文化作為地域文化,極具個性特質,形成了包容并蓄、趨時創新、敢為人先的文化性格。加快推進楚文化創新,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延續楚文化血脈,因此應實現楚文化地區以湖北武漢為中心,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楚文化;創意
楚文化作為地域文化,極具個性特質,形成了包容并蓄、趨時創新、敢為人先的文化性格,[1]與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不謀而合。
1 優化構建高端產業體系
1.1 構建創新發展的方向
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健全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向高端化、融合化、現代化發展,為建設全國中心城市,乃至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城作出貢獻。
1.2 基本原則
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不斷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充分發揮楚文化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的優勢,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升級和創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升級和業態創新,形成文化發展優勢合力。推動區域間文化創意產業合理分布,形成產業鏈條,引導科技、資本、人才等資源合理配置,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思路。
1.3 發展目標
圍繞建設文化之都,打造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和武漢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構建開放競爭、充滿活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合理,突出文化創新引領作用,建成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足、文化輻射力廣的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區。
2 優化構建高端產業體系
2.1 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
(1)全面推動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數字創意主陣地。加快互動影視、超感影院等新型產品開發,加大AI智能、人機交互、全息成像、虛擬現實、數字化和數據化的技術創新力度;推進大數據與文化創意產業有效銜接,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先進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和文化創新創意等方面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發展基于萬物互聯的新型文化模式和業態,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對內容創作、產品研發、模式創新的支撐作用,提升文化創意領域“互聯網+”創新發展水平。
(2)堅持內容為發展核心,把提升文化產品的內涵作為基本著力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大對建設內容原創中心的扶持力度;通過市場化運作,匯聚國內外優質版權,培育完整的版權經濟鏈條,推動版權保護和版權增值。
2.2 重點發展的領域環節
(1)聚焦媒體融合。充分運用數字傳媒、移動互聯等手段,構建覆蓋面廣、輻射力強、功能齊全的傳播網絡。支持構建基于“三網融合”的“內容+平臺+終端”的融媒體傳播,支持傳統媒體轉型升級,拓展網絡和新媒體業務,培育以數字化產品、網絡化傳播、個性化服務為核心的網絡視聽產業。
(2)聚焦創意設計。大力發展產品設計、建筑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行業,使武漢成為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時尚符號匯聚融合的時尚創意之都。支持創意設計類眾創眾包服務平臺建設,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推進創意設計與高端制造、商務服務、信息、旅游、農業、體育、金融、教育服務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武漢設計、武漢創造品牌。
(3)聚焦動漫游戲。支持原創動漫平臺建設,扶持優秀作品創作生產,加強移動終端動漫作品的開發推廣。支持原創游戲產品,研發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網絡游戲,提升網絡游戲出版平臺建設服務效能。支持舉辦高品質、國際性的電子競技大賽,促進電競直播等網絡游戲產業健康發展。
(4)聚焦文創智庫。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建設,發揮武漢地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云集和中國光谷的企業資源優勢,促進文創智庫行業發展,完善官方智庫與民營智庫、專業智庫與綜合智庫協同發展的文創智庫體系。
3 組織實施產業促進
3.1 拓展文化空間
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發展,按照主體清晰、管理有序、體系健全的原則,完善建設運營管理體系,擴大主導產業規模,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推動產業資源和配套服務設施向重點區域傾斜,優化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小鎮、文創街區、文創空間等,實現集聚發展、錯位發展。鼓勵支持圖書館、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合理開放空間,開展市場化運作。加大跨區域合作力度,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轉移對接企業相關稅收政策,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2]
3.2 引導重大項目
激發資源活力,強化資本引領作用和政府導向作用,建立體現文化創意產業特點的項目投資引導體系。拓展開發資源類項目,打造“黃鶴樓”歷史文化景區、歸元寺佛教文化景區、東湖文化旅游景區、木蘭山文化旅游景區等項目;圍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提升古琴臺、戶部巷、吉慶街、曇華林等歷史文化街區環境品質。高效推動資產類項目,著眼打造特色文化地標,高標準推進重點建設項目。大力支持資本類項目,重點關注網絡視聽、網絡游戲、影視投資、移動閱讀、國際傳媒服務等領域,支持企業并購重組、掛牌上市,擴大產業規模。
3.3 提升文化消費
加快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提升品牌活動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對文化消費的支持和引導作用,推動文化藝術與商業深度融合,圍繞中山大道、江漢路、光谷步行街等重點商業區域,推行文化商圈計劃,打造一批文化商業綜合體,打造具有文化品位、展現武漢文化獨特城市風貌的新型消費地標。發起成立文化消費城市聯盟,探索建立城際文化消費聯動促進機制。
3.4 集成文創品牌
加快楚文化品牌構建與內涵塑造,打造以品牌園區、品牌企業、品牌商標、品牌活動等為內容的文創品牌體系。支持獎勵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突出的精品創作,辦好武漢杰出文化企業、杰出人物的推選,開展楚文化創意創新創業大賽、楚文化消費品牌榜等活動。推動楚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楚文化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等進行市場化改革,提升楚文化圖書節、武漢國際電影節、江湖國際音樂節、武漢國際馬拉松、湖北戲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動的影響力。
3.5 共享服務平臺
提升文化經濟政策服務平臺的服務水平,鼓勵在各區及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空間等設立窗口,形成一個中心、多點布局、網格式布局。加快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專業化服務平臺,提供創意研發、設備共用、標準研制、信息共享和示范服務,發揮平臺共享要素資源,提高效率效益。提高資源整合、價值轉化能力。
4 完善配套措施
4.1 完善工作機制
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完善工作機制。研究建立文創企業、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功能區專業化服務平臺等認定機制。建立健全文創投資和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為決策分析提供依據。
4.2 健全政策體系
加緊出臺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和行業領域發展的具體政策,形成以行業政策為支撐的政策體系,積極探索先行先試政策。建立重點文創企業、重大文創項目名錄庫,加強對文創企業的政策指導和扶持。
4.3 加強資金保障
設立楚文化發展基金。對實現文化科技融合突破的示范項目給予相應獎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服務、非遺傳承保護、文化交流、文創小鎮建設等。探索文化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進一批合作示范項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案例。積極落實本市關于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用地政策,合理安排重大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用地計劃指標,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
以湖北武漢為中心基地,建立楚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為加快推進楚文化傳承特別是產業創新積累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陳紹輝,陳文華.楚文化資源與湖北文化產業發展[J].學習月刊,2014(11).
[2] 宋潔塵,辛向陽.世界城市的文化特質與北京的抉擇[A].建設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軟實力——2010北京文化論壇文集[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