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平遙推光漆器髯飾技藝,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漆器四大髯飾技藝之一。本文通過對平遙推光漆器的現狀與存在問題進行梳理,提出傳統推光漆器通過現代設計的創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將現代創造元素運用到推光漆器中,是時代精神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文化的組成部分,應適宜現代生活所需。
關鍵詞:平遙推光漆器;現代設計;發展
1 平遙推光漆器概述
平遙推光漆器是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是山西平遙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它具有古樸別致的外觀,精致細膩的構造,描金彩繪的裝飾,光滑的手感,以及防潮耐用的實用性,是傳統漆器四大髯飾技藝之一。明清時期,平遙經濟空前發展,晉商文化推動了漆器的發展,并且產生聞名四方的平遙推光漆器。平遙推光漆器觸感溫潤、色彩柔和協調,對大漆原料的運用,不同種類髯飾的特色工藝都很有講究。
2 平遙推光漆器的現狀
據考證,平遙推光漆器是從唐代開始,元明清的推光漆器為主要現存漆器,清代的推光漆器保存最完整,也最多。在民國初期設有許多商鋪,大部分生產出的漆器出口到日本、法國等地。新中國成立后,為鼓勵傳承手工藝,平遙推光漆器廠正式成立,并形成了獨有的制作技法和藝術理念。平遙推光漆器廠在1978年后,被外界不同種類的文化形態影響,使得全國的傳統手工藝品廠由國營轉為私營的模式。國營的平遙漆器廠也不例外,轉為以家庭單位發展起來的手工作坊的傳統模式,逐步發展壯大,再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廠,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品牌?,F在的平遙推光漆器經歷了50多年的規?;a發展,形成了產業化的生產。漆器生產的工廠和作坊都是以家庭模式發展起來的,根據政府的規劃,基本生產分散在平遙古城的周圍村鎮,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其品質也參差不齊。同時,在外國的文化沖擊下,平遙推光漆器陷入了逐步下滑的瓶頸期。
1997年出現形勢的轉機是因為平遙古城成功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在重視打造文化古城的同時,也開始慢慢發掘與發展其特色工藝,因此平遙推光漆器在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其最有效的保護。此后,為了使大眾更好地了解推光漆器的工藝,政府不僅記錄考證各項有關生產與銷售的數據以用于研究,還制作不同種類的推光漆器工藝的紀錄片在平遙攝影展及文化藝術節用來傳播平遙推光漆器。
近年來平遙推光漆器文化產業創意園區也逐步建成,該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擴大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規模,保證規范生產和質量。園區設有大師工作室,由專業團隊編寫學習技藝的教程,留下最完整的文字資料,為之后培養傳承平遙推光漆器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只有找到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共贏的方法,才能帶動平遙推光漆器的可持續發展。
3 平遙推光漆器在現代設計影響下的發展趨勢
要發展,就要解決推光漆器產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首先,平遙的天然大漆產量較小,品質相對較差。如今平遙推光漆器為了滿足旅游帶動的市場需求,因此選用成本低、制作快的化學漆,多為游客需求而制作一些小物件,其做工及圖案不精美,背離了傳統的制作和原料,只是形式上的推光漆器。其次,由于緊張的現代生活節奏,一些商家在生產上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簡化了推光漆器原本的制作時長以及弱化其設計,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運用這種方式同時影響了市場的正常發展。最后,由于技藝傳承是根據老手藝人及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但之后的漆器廠將推光漆器規?;a,使其制作流程分工明確,僅掌握自己需要制作的部分步驟。復雜的工藝僅有少部分手藝人精通,但卻因為嚴峻的市場形勢而無從傳承,最后使其技藝流失嚴重。同時也缺乏新的人才將新時代的元素融入推光漆器的作品中。應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汲取生活中實用的現代藝術裝飾,在作品中體現自己的審美意趣,形成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作品。
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是時代精神與現代審美需求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文化的組成部分,應適宜現代生活所需。平遙漆器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注重實用性,是其之后發展緩慢的重要問題,應將現代創造元素運用到推光漆器中,更加注重其實用性和功能性。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對新鮮事物越加向往,在設計和工藝上大膽創新,將當代流行的時尚審美與之結合,處理好與現代設計相輔相成的關系。
要推陳出新,還要依賴現代科技和工藝,對新材料的探索、新技術的應用、新工藝的學習可以豐富我們的裝飾技法。適應時代需要,努力把傳統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同時了解市場的行情與需求,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能禁錮在國內的漆器設計,可以與全球更多的優秀設計師合作,互相學習、共同探討,促使平遙推光漆器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設計更加國際化,增強推光漆器在國內外的競爭力。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使傳統藝術不僅可以有發展空間,還能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的交流。要促進平遙推光漆器發展,只有主動把握時代脈絡,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得到更好的發揚和推廣。
作者簡介:王湛(1993—),女,山西太原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間圖示的當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