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佳
摘 要:左江花山巖畫中形態各異的肢體動作、佩戴的物件、使用的器物樣式繁多,傳達及儲存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本文從巖畫圖案的群體性及單體性兩個角度出發,以對巖畫圖案的特征分析作為研究基礎,挖掘圖案元素在巖畫上的表現特點,總結規律性表達手法,為研究壯族先祖駱越人留下的文化瑰寶提供借鑒利用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巖畫;藝術圖案
1 左江流域花山巖畫圖案的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1.1 “萬物祭”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萬物祭”圖案反映了原始部落族群的思維特征,傳達了當時駱越民族對自然界的理解、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心靈寄托。部落的人們認為與萬物“溝通”需要特殊的媒介,部落中的面具者,也稱為“師公”(祭師),只有“師公”才能與萬物“溝通”。因此,在“萬物祭”群體性圖案的共性中,強壯高大的部落首領身邊總會伴隨著至少1名面具者,面具者在畫面中的大小僅次于首領。
1.2 “河水祭”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河水祭”圖案中人物均為側身式,雙手舉起,腿部呈現下蹲彎曲的姿態,乘于船中。圖案人物頭部上方都繪畫了1~2道斜杠,均為祭祀者的羽毛頭飾。在乘船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水流湍急的危險和沉船事件,部落為了保證船只出行安全,便想出在容易發生危險的水域處舉行“河水祭”活動,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1.3 “銅鼓祭”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銅鼓出現在群體性圖案中人物的身旁,有的單個懸掛,有的多個組合排列,有的則呈現被人物舉起的狀態。在群體性圖案中銅鼓多則十來個,少至五六個。圖案中的人群多為側面蹲踞形式,并以排列的方式面向部落首領或長老起舞,場面甚是壯觀。
1.4 “祈求勝利”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祈求勝利”圖案反映駱越族人對領地占有欲與民族強盛愿望,只有擁有更多的土地與水源,族人才能享衣食充足的生活。位于寧明、棉江、珠山、馱柏山的巖畫片區可觀看到巖畫中有較多的似犬類的動物,它們往往伴隨在畫面中身形最大的人物身前。看似最小的人物攀爬在高大人物的手臂上或被舉起,如孩童一般。其余人物跟隨在最大者身后或擁向身前,使畫面看似歡送啟程之景象。
1.5 “田地祭”群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田(地)神祭”圖案體現了駱越族人對生命的延續期許與族群繁衍與壯大的愿望。部落族人認為青蛙不僅能捕食稻田間的害蟲,也對天氣的變化敏感,人們通過聽蛙鳴聲音的變化便能分辨天氣是否降雨或是否大旱。因此,花山巖畫中不斷重復出現的“蛙形”人物形象也是部落族人對青蛙的強烈情感寄托,祈求生產豐收的愿望。
2 左江流域花山巖畫的單體性圖案表現特點
2.1 花山巖畫圖案中單體人物圖案表現特點
第一,首領。花山巖畫中,首領以正身的“蛙”形姿態處于群體性圖案中的向心位置,體型在圖案中呈現高大,腰部佩戴刀、劍。多數首領腳下都伴隨著犬類動物。
第二,祭祀者。祭祀者在花山巖畫中的圖案表現形式為佩戴面具的人物形象,繪畫者將圖案中祭祀者的臉部部分用圓形輪廓線表示,內部無顏色填充。有的祭祀者圖案中,繪畫者會在祭祀者面部的圓形輪廓線內繪畫兩點或三點表示面具細節。
第三,佩劍者。佩劍者處于花山巖畫群體性圖案中首領的周圍,他們僅次于首領的體型大小,上身寬大,呈倒三角的形式,以表現魁梧強壯的體型。
第四,演奏者。演奏者在群體性圖案中的分工主要是對銅鼓和羊角鈕鐘的演奏。繪畫者受當時的繪畫技藝有限的影響,并未把巖畫中演奏者對器具的演繹形式直接繪畫出來,但器物均擺放在演奏者的身旁,與演奏者融為一體。
2.2 花山巖畫圖案中動物圖案表現特點
第一,犬類。花山巖畫犬類約有24處,繪畫表現為側身剪影的形式,頭部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頭部無固定朝向。它們有的嘴巴呈現張開的模樣,也有的豎起雙耳,頸部略短,尾部細長且向上,各別尾部向內彎曲,腳步呈現奔跑姿態。
第二,飛禽類。在花山巖畫中,飛禽類圖案僅見于沉香角巖畫第一組,以側身形式表現飛禽的體態。它們頸部細長,呈圓弧形。頭部面向尾部,身形為菱形的形狀,腳部以兩根直線表示,呈站立姿勢。
2.3 花山巖畫圖案中器物圖案表現特點
第一,銅鼓,銅鼓在花山巖畫中以圓形輪廓線表示鼓身的外輪廓,內部無顏色填充,有的銅鼓輪廓線內有圖案花紋。根據銅鼓內部圖案花紋的不同,可分為無紋飾、無日體、無芒、無暈圈和有日體、有芒及單弦暈圈的銅鼓圖案。
第二,羊角鈕鐘。羊角鈕鐘巖畫圖案僅在寧明花山片區出現11處。巖畫中羊角鈕鐘有顏色填充,鐘上部分有似羊角造型,角尖朝外,且有支架支撐。
第三,劍類。在花山巖畫中最常出現的是人物腰部佩帶的劍類,但持劍手柄分為兩種,分別為直手劍柄和環手劍柄。另外,還有手持的短劍。在寧明花山巖畫第一處第九組,圖中“首領”手持短劍,而該短劍與廣西田東出土的一字格劍形象相似。
3 結語
左江流域花山巖畫圖案群,隨著江流延綿在崖壁之上,繪畫宏大、風格獨特。巖畫圖案呈現了原始部落的民俗文化生活,為歷史與區域文化民俗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研究資料,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少有的瑰寶。同時,希望僅從藝術圖案的研究中拋磚引玉,引發各界思考與探索,進一步保護其內在的歷史文化內涵,提取及利用花山巖畫中所蘊藏的文化活力和信息,通過系統挖掘與整體性保護,針對性促進地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迸發更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藍日勇.駱越花山巖畫文化研究——駱越文化研究系列之四[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2] 唐華.花山文化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