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劇《運河謠》是由國家大劇院創作的一部符合現代審美特征的首部原創民族歌劇,由我國著名導演廖向紅執導,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黃維若、董妮夫婦聯合編劇、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擁有國內最具實力的創作團隊。本文以歌劇《運河謠》中的女主人公水紅蓮為核心,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特征。
關鍵詞:《運河謠》;水紅蓮;民族性
歌劇《運河謠》自2012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全劇共分為6場,劇中描述了女主人公水紅蓮的情感與勇氣、男主人公秦嘯生的忠誠與正義、盲女關硯硯的溫柔與脆弱、船主張水鷂的惡毒與奸詐,他們以鮮明的個性和驚天動地的感情,敘述了一段凄美感人的運河故事,其中展現的為愛犧牲、舍生取義的精神感染著觀眾。
女主人公“水紅蓮”是歌劇《運河謠》中塑造的一個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這一藝術形象,關鍵是把握其細膩的情感,把水紅蓮面對人生不同境遇時所表現的善良勇敢且重情重義的“運河精神”詮釋出來,把她在面對生與死、舍與得、情與理抉擇時的勇敢、堅定表現出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運河謠》編劇在這一創新的藝術形象身上所傾注的人物情感,才能給觀眾帶來直抵內心的藝術體驗。本文從新歌劇《運河謠》出發,分析劇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特征。
1 兼具中國南北女性形象的民族性特征
水紅蓮是整部歌劇的靈魂人物,她從小跟隨師傅一路漂泊,從南至北,身上融合了我國南北方女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從小受運河文化和兩岸百姓“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的熏陶,19歲的她有著江湖小女子機靈俏皮又潑辣的性情,且能歌善舞、嬌俏甜美、亭亭玉立。
劇中第二幕,水紅蓮搖著船櫓緩緩踏歌而來,婉轉動人的歌聲聽得秦嘯生不禁陶醉,目不轉睛地看著紅蓮。直爽的紅蓮笑嘻嘻地打趣道:“喂,你傻傻地看著我干什么?是不是在打什么歪主意?”靦腆的書生秦嘯生一時不知所措:“非也!非也!”水紅蓮笑得花枝亂顫,說道:“不能說‘非也,要說‘扯淡!”穿著水手號服的秦嘯生一臉書生氣地說:“君子待人以禮,怎能以粗話相向?”“你這書呆子喲!”紅蓮提醒他,“你是一個水手……”,秦嘯生頓時明白以假亂真才能逃脫追捕,眼前的書呆子為水紅蓮真性情的模樣著了迷,支支吾吾地說道:“你就是那七仙女下凡,你比那七仙女還要好,我愿意一輩子跟著你,你走到那兒我就走到那兒!”秦嘯生真摯的告白讓平日爽朗俏麗的水紅蓮變得嬌羞溫婉……
第二幕刻畫了一個純真美好的水紅蓮,她面對愛情時的嬌羞與闖蕩江湖時大大咧咧、不畏權貴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飽滿的人物特征兼顧了我國南北方女性的甜美婉約和勇敢直爽,也體現了劇作家對女主人公民族性特征的明確定位。
2 符合大眾審美的時代性特征
水紅蓮的飾演者雷佳曾在文中這樣體會該角色:“最底層的老百姓,經歷了很多苦難和生死離別,但最后選擇用犧牲自我的方式成全別人,體現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大愛精神,也具備中國老百姓歷來的品質。”[1]
在劇中,水紅蓮盡管命運波折,卻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對愛情充滿期待,并可以為了“愛”和“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水紅蓮正直善良、舍己為人,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剛烈女子,她為了正義和愛情,呈現了超越兒女之情的人間大愛。水紅蓮作為全劇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通過這樣定位一個小人物為切入點,體現了創作者對我國普通大眾善良純粹、大愛大義的情感的歌頌。較以往謳歌民族英雄人物的題材,歌劇《運河謠》對人物的定位更貼近大眾,更符合大眾審美,體現了歌劇發展的時代性特征。
3 戲劇形象和音樂形象的創新性
作曲家印青曾在采訪中表示,一開始對女主人公水紅蓮的音樂形象,包括其音樂素材的選取和唱腔旋律的設計煞費苦心。[2]因她從小以運河為生,所受音樂熏陶包含南北,音樂特征不能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域風格上,因此便給她設計了一個特有的音樂主題——《運河謠》,用歌謠的形式唱著運河的旋律。
水紅蓮的人物特征和歌劇中所呈現的戲劇形象加大了演唱的難度,在她的所有唱段中,聲音形象要隨著劇情的發展進行調整。水紅蓮10歲開始便跟著師傅行走運河,她的人物個性兼顧南北,見慣了三教九流,所以她聰明機智。在面對船主張水鷂的刁難時,有一段機智又帶有諷刺性的唱段:“我是南來北往的燕,你是螺螄在泥間,我是自由自在的風,你是螃蟹洞中蜷……”該唱段應使用甜、脆、亮的音色表現紅蓮“俏”與“辣”的個性。而在后來水紅蓮演唱詠嘆調《來生來世把你愛》時,此時人物的戲劇形象達到高潮,應采用民族唱法為主并吸收借鑒美聲唱法,使當下寬廣的戲劇形象得以彰顯。
較以往我國原創民族歌劇,像《白毛女》采用傳統戲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相結合的演唱手法,或是像歌劇《蘭花花》采用純美聲唱法的表現手法,歌劇《運河謠》運用以民族唱法為主,融合美聲唱法來表現戲劇沖突的手法,體現了我國歌劇藝術不斷創新、以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且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運河謠》:底層百姓大愛動人心[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7-13(07).
[2] 張書瑋.見微知著? 以小見大——民族歌劇《運河謠》的創作手法談[J].民族音樂,2014(05):7.
作者簡介:孟雪妍(1993—),女,河南新鄉人,研究方向:音樂(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