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愷勐 朱筱鐘
摘 要:1961年的《紐倫堡大審判》在影片的歷史長河里無疑是珍貴的,本片對4個納粹法官的審判突出了德國在二戰中的軍事罪行,同時對審理此案件的法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片中嚴謹的鏡頭語言、精妙的臺詞設計和影片主題的結合使整部影片更加豐富和充滿戲劇性。本文試從以上3個角度對影片進行分析,探討其中的藝術性。
關鍵詞:《紐倫堡大審判》;鏡頭語言;臺詞;主題
美國電影《紐倫堡大審判》中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一位退休的法官來到紐倫堡審判一個案件,案子的被告是納粹德國時期的司法部部長與其同事,共4人。原德國司法部部長詹寧,為人善良、正直,寫過很多關于法律方面的著作。很多人認為他不應該被當作被告,不應該有罪。因此,在《紐倫堡大審判》中有相當多的篇幅來描述法庭上的激烈辯論。影片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二戰中納粹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生動地揭示了戰爭后期誰該為犯罪承擔責任的戲劇性和悲劇性。
1 鏡頭語言的敘事功能
構成電影的最小單位是鏡頭,若干個鏡頭連接在一起形成的鏡頭序列叫段落。每個段落都具有某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意思,如表現一個動作過程,表現一種相關關系,表現一種含義等等。[1]電影《紐倫堡大審判》的布局嚴謹,畫面更接近傳統,沒有采用花哨的鏡頭剪輯,在平穩的、傳統的敘事結構中,描述了整個審理案件的過程。例如,影片中11分53秒法官在詢問詹寧對控訴是否需要辯解,此時畫面主體是詹寧的背部,視線的關系上是詹寧高于法官,導演通過視線的關系,故意營造了一種當時環境下詹寧的高大、法官的弱勢以及法律的渺小,為整部影片埋下了伏筆。影片中由于被攝主體多為站姿或坐姿,所以運用特寫鏡頭、中近景鏡頭較多,陳述事實和法律依據時多運用長鏡頭、環繞鏡頭,增強了法律題材電影的真實性、生動性。
影片中最多的就是特寫鏡頭,包括對老法官海伍德、被告詹寧、被告律師羅爾夫、檢方代表勞森上校、剩余3個被告和證人都采用了這一形式。相比全景鏡頭提供的外在觀看者和現場的假定,特寫鏡頭能夠集中觀看者的注意力,將觀看者帶入情境中,并賦予觀眾對于特定場景的參與感。這些鏡頭將每一個參與審理的人的表情神態呈現在觀眾眼前。例如,影片中對原德國司法部部長詹寧的特寫,不茍言笑,面無表情體現出他的冷靜和嚴肅,用無聲來抗議不公,也許他根本不在乎這樣的小法庭。還有兩位律師的特寫畫面,大多激情澎湃或氣憤昂揚。一方要證明4名被告有罪,另一方要證明詹寧無罪。兩邊激烈的辯證,導演通過不斷切換鏡頭來表現。而對于另外3名被告的特寫,無不表現了他們輕蔑、恐懼、迷茫的神情。
鏡頭即符號。通過能指、所指的關聯,具象的圖像被賦予了畫面之外的抽象意涵。伊芙特·皮洛曾說:“我們應當在符號中發現可見形象之外的超出直接感覺的意義,這是只能通過間接方式去理解的意義。”[2]所以,無論是特寫鏡頭還是環繞鏡頭,這些表達恐懼、憤怒、平靜、熱情的鏡頭在這部電影中都具有更多的含義。
2 臺詞的藝術特質
臺詞是戲劇表演中劇本角色所說的話。臺詞的作用很大,它可以用來展示劇情、刻畫人物等。“所謂臺詞的動作性,包含兩層內容:一是表現人物的形體動作(又稱外部動作);二是表現人物的心理動作(又稱內部動作)。”[3]
影片第7分鐘,海伍德對一個美國人說:“你知道我不是首選,也不是末選。希特勒這些納粹高官都自殺了,接下來我們審判的是商人、醫生、法官,還有一些覺得他們不應該受審的人,所以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這段臺詞出現在電影的開頭,也預示著這次審理將會進行得非常艱難,而就像海伍德說的那樣:所以這對我是個挑戰,必須全力面對。所以這次的審判持續了8個月。影片第135分鐘,畫面中美國檢察官和一眾軍官在房里,有人問將軍:“怎么辦,我們應該撤銷(上訴)嗎?”將軍說:“不能,如果我們在壓力下撤銷,我們在全世界的威望都要受到影響。”“如果他們向我們進攻時我們采取什么措施?”畫面接著轉到參議員和海伍德老法官在屋子里吃甜點,參議員對他說:“我剛從柏林回來,我想本來不是這樣的,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是將來10年或20年德國能否存在的關鍵。高校學地理的同學都可以告訴你。”海伍德說:“參議員,你到底要說什么?”“沒人想左右你的想法,有意識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生活的真諦。我們要團結所有力量,我們需要德國人民的支持。”這段對話暗藏了很多潛在的含義,即潛臺詞。角色的臺詞來自作者,而潛臺詞則是來自演員。[4]潛臺詞就是能夠表達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的話語,但是作者沒有寫出來,隱藏在臺詞的背后的話語就是潛臺詞。潛臺詞依附于臺詞。但是臺詞的價值深藏在潛臺詞中。這段對話背后的含義就是在告訴海伍德老法官,這次審判必須有利于德國。而美國軍官們又因為自己的上訴后悔卻又無能為力,只能依靠法官來緩解事態的發展。
影片前期詹寧的臺詞非常少,直到影片的137分鐘,詹寧想要證實一個曾經審理過的案件,“因為這是當時最典型的案件,法官席不僅要明白,對于全德國人民一樣有必要明白,為了可以理解它,必須要直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接著詹寧講述了那個時代的背景,“狂熱惡疾覆蓋了大地,恥辱、污蔑、饑餓的惡疾,我們有民主。確實有,但已經在心底撕碎了,最重要的,還是恐懼,害怕今天、明天,害怕我們的鄰邦,還有害怕我們自己。只有當你理解,你才會明白希特勒對我們有多重要。因為他對我們說:抬起你的頭,以身為德國人而驕傲吧,我們身邊充滿了魔鬼,共產黨,自由主義者,猶太人,吉卜賽人,一旦魔鬼被消滅,你們的煩惱也就解決了”。這一系列臺詞,不僅是他的臺詞,更說出了每個德國人內心的想法,通過這樣的表達讓所有人覺得,他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還作出了最正確、最適合國家發展的舉措。“為什么我們知道這些還要參加,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國家。”這就是詹寧在法庭上說的一席話,就算他身處被告席,被法官即將冠以惡名,但他勇敢地說出了自己心中的話。這段臺詞深刻地告訴大家,沒有痛苦就沒有拯救。這段詹寧的獨白持續了18分鐘,每個字都包含對祖國的情感,但作為法官,一切都要按法律來辦,海伍德此時的內心應該也是矛盾的,即沒有人情的法律到底還是不是正義?
3 主題探索
電影《紐倫堡大審判》是一部以紐倫堡戰犯法庭為題材的電影作品,集中探討了在二戰期間執行納粹法律的德國法官的道義責任問題。法律與倫理是貫穿影片的核心問題。這是一場拷問人性的審判,其本質上是對人類內在本性的法律的審判與道德的拷問,展現了一副正義審判的圖景。這部影片充滿了貴族氣質和優雅風度,精彩的法庭辯論中充滿了諸如“溯及既往的法律”“自然法”“法律實證主義”等名詞,雖然長達3個小時,依舊將觀眾的視線牢牢吸引在了這場“法官對法官”的審判上。詹寧作為德國納粹時期的司法部部長,一方面要以國家為本位,另一方面又要顧及法律的正當性。他的人生是悲劇的,當海伍德最后在牢房里會見詹寧,詹寧請求海伍德相信自己,但當海伍德告訴詹寧:“當你做決定的那一刻起,你就應該知道后果。”語畢,海伍德走出了牢房,留下的是怔住的詹寧。導演整部電影都在塑造詹寧正義、愛國的形象,卻在最后一刻,用一個小地方的老法官顛覆了詹寧的整體形象。正如片中詹寧有一句臺詞:你們不是不知道后果,你們只是不想知道。反觀我們社會,很多罪行被審判,我們卻依舊不愿相信,從而造成輿論影響。其實事件本身是錯的,只是我們的感性大于理性,我們不愿意相信這件事是違法的。但是法大于情永遠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 彭俊.今敏動畫的鏡頭語言分析(上)[J].影視制作,2010(03).
[2] 安曉燕.《暴裂無聲》:忻鈺坤的敘事實驗[J].電影文學,2018(20).
[3] 張發勇.論戲劇話語動作性的翻譯——以《推銷員之死》的兩個譯本為例[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4] 趙磊.《紐倫堡大審判》——法律的正義真諦[J].中國法治文化,2016(01).
作者簡介:朱愷勐(1994—),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