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 劉新有
摘 要:無障礙設計體現社會人文關懷的高尚,是現代文明的體現,是維護和保障殘疾人或有困難等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重要之事。切實做到無障礙,以通用化、人性化為前提,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出自由平等、友善溫馨的社會環境。通過對當前境況的分析,討論其中的緣由與不足,以此帶來思維上的轉變。
關鍵詞:無障礙設計;無障礙環境;通用化;人性化
0 引言
伴隨著生育率與死亡率的不平衡發展,我國老年人總量持續增長。根據2018年公布的調查數據,出生率約為10.94%,死亡率為7.13%,而年齡結構中,60周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約24950萬人,占總人口的17.9%。[1]國家計劃生育的長期實施導致大部分家庭錯失了生二胎的時間;年輕人“佛性思想”轉變,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責任觀都誘導著晚婚晚育;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也推動老齡化急速發展,這也將推動以老年人為核心的無障礙設施設計。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和空間設計成為研究熱點,如針對老年的坐具[2]、臥室家具[3]、坐具舒適性[4]、廚房空間[5]和養老機構家具[6,7]的研究。同時,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意識愈發得到了認同和尊重。所以,無論是產品還是公共設施的設計、規劃、使用都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需求,對于城市建設者也是一個挑戰。
1 無障礙設計
1.1 含義
無障礙設計著重于在高端、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一切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環境,包括設施的建設與產品的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營造一個平等和諧,能夠安全、方便、舒適生活的現代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無障礙和信息與交流無障礙。[8]
1.2 產生背景與發展
經濟危機與兩次世界大戰沖擊著人口結構,殘疾人開始被重視和雇傭,在價值得到肯定的同時,自然需要對權利的維護。民權運動下,無障礙這一新理念被提出。美國制定的《無障礙標準》成為殘疾人的福音,各國紛紛效仿通過立法確保殘疾人的地位,強調一同生活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人們愈發注重心理感受,不再僅僅關注如何簡單完成動作,而是從內心深處融入社會。建設一個遇到任何不便與障礙都能夠共同自由生活的城市成為我們未來的目標。而通用化便成為焦點,服務對象只有殘障人士,常人無法享受相應待遇時的不滿,容易產生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一味追求單一人群的選擇,不僅無法帶來社會價值,還會浪費社會資源,所以廣泛型、通用型設施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節約成本。
1.3 適用對象
(1)殘疾人: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
(2)行動不便者:幼兒孕婦、60周歲以上老人、短暫處于傷殘階段的人群。
(3)在特定情況下,社會或個人行為模式受阻的人群,如交流障礙、母嬰哺乳、親子廁所。
1.4 設計標準與原則
(1)安全性。任何產品設施第一大準則就是安全性,尤其對于殘疾人士需要防止意外事故,廁所的地板應該做防滑處理,樓梯應該配有護欄引導,高度變化的臺階處應該配有提示盲道。
(2)標準化與系統化。無障礙設施需要按照一定的規格尺寸:盲道寬度為300~500mm,凸出地面5mm,以便于盲人用拐杖或腳底感知;廁所應配備直徑為30~40mm的安全抓桿,高度為450mm的坐便器,能夠自由活動的空間。但是設施不能從環境中割舍出來,需要對其進行系統化的布置,使得能夠流暢使用。
(3)促進人的平等交往。殘疾人常常由于偏見與無知遭到漠視,生活中又處處受限,致使社交范圍狹窄,孤獨感與自尊感也強于其他人。[5]讓所有人能夠自主、自由、平等地進入環境,融入社會就是設計師的任務。
(4)通用化與人性化。無障礙設計為特殊需求人士創造出容易獨立生活的環境,解決了生理問題,也造成了潛在差異,所以要考慮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針對現存問題提出改進方案,是對傳統的繼承、彌補和延展。人性化則強調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滿足規范標準的同時注重結合實際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
2 境況分析
2.1 當前情況
近幾年來,無障礙建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從日常道路到人群密集的車站,從公共建筑到私人空間都能看見人性關懷,都能和諧便利地完成日常行為,無疑是無障礙設計通用化的成果。但這也是當今問題所在,通用化變得很平民化,因為很少有見到其發揮作用,便無意識占用、違章搭建、擺放車輛。這個現象可以從生活中各個方面看出,如知曉垃圾分類標準,但是一旦落實到生活中便難以做到,隨意丟扔。無障礙設計也是如此,本著以殘疾人的需求為主,同時減少正常人的違和感,但是未能考慮殘疾人的真實想法,利用率與價值受到懷疑,而且通用化設計讓人誤解為只是在普通設計附加一個功能,無人使用的場合占用也并非違法之舉,但是真的有殘障人士使用時,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2.2 原因分析
(1)社會意識的缺乏。個人意識的誤區會帶動群眾行為模式,致使無意識侵占無障礙設計。這也是相關部門的失職,未能及時準確地全面普及無障礙和殘障人士的知識。雖然對于殘障人士的權利已有立法保護,但是對設施的保護缺乏有效管理。因為這些設施作為公共環境的一部分,僅僅利用法律命令禁止使用,這又違背了通用化、人性化的愿望。
(2)體制保障的漏洞。法律的缺乏致使建設部門的松懈,城市規劃設計不規范的現象層出不窮,種植樹木、窨井蓋、設置停車點,還存在著多處轉折的盲道設計都會給特殊人群帶來不便甚至危險。
(3)不健全的設施,缺乏系統性、規范性。設施本身也存在著問題:使用效率低下,無法流暢使用,未能考慮殘障人士的行為與心理,這是一個動態的行為板塊,除了在設計時,基本處于固定不動或者簡易更換的狀態,能否真實服務人群也未有相應的反饋與改變。
外有設施不齊全,內有社會意識的缺乏,加上殘障人士的自卑感、自尊心,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并且這也不是幾年的經濟發展就可以彌補的,需要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與實際措施。
2.3 建議
對于意識上的缺失,自然需要政府廣泛宣傳法律、法規和規范,同時加強部門的管理與監督。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對于占用的范圍要有法律文件并加以宣傳,告誡群眾私自占用的危害,從思想上轉變。社會意識的改變也需要相關的監督管理,對于非法占用公共設施的企業商鋪給予相應的教育與懲罰,使得普通群眾更加重視無障礙設施的保護,真正了解、尊重、關心特殊人群。同時,提高設計、施工人員的技能掌握水平,使設施更加規范化、智能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滿足不同程度的需求。
無障礙設計作為連接大眾社會與少數群體的紐帶,能夠弱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拉近距離,讓人們隨時隨地感受到人文關懷,需要考慮到特殊人群的獨立、自尊,希望得到認可的心理。
3 結語
設計的對象已不再局限于物體本身,而更主要的是所處情景下的行為模式與人體感受。無障礙設計應從對人的行為與心理模式出發,為障礙人士打造便利的生存和活動場所。而完善的無障礙系統不僅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更能體現國家的文明程度,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無障礙設計與設施,對建設者、設計者甚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新課題和責任。因此,對于社會上的每個人來說,樹立無障礙的建設和保護意識,加強對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認識和理解,針對真正需求不斷完善的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 2017-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中國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2] 鄭軍,于娜.老年人助起功能坐具研究[J].設計,2017(07):114-115.
[3] 徐穎異,呂九芳,王瑋.老年人臥室家具現狀分析與改進[J].家具,2017,38(2):87-93.
[4] 陳必琦,呂九芳.對國內養老機構不同室內空間家具設計的思考[J].家具,2016,37(2):37-42.
[5] 許柏鳴,楊廣榮.老年人坐具舒適性設計探析[J].美術大觀,2016(5):124-125.
[6] 丁宇珊,陳凈蓮.基于老年人行為習慣的廚房設計研究[J].設計,2019(2):108-109.
[7] 李慧敏,吳智慧.面向老年人的新媒體家具系統設計研究[J].家具,2017(38):41-45.
[8] 賈祝軍.無障礙設計[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