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羅亮亮
工業遺產不是冰冷的鋼鐵和磚石,它承載著幾代人的奉獻和理想,蘊藏的人文精神是“活的靈魂”。喚醒工業遺產的靈魂,需要在保護中挖掘和利用它的價值。
作為“三線建設”的重要省份,貴州擁有大量富含歷史、科技、藝術、文化、經濟、社會價值的工業遺產,諸如“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等的保護辦法,有助于保存這些文明印記,使之成為全人類共同財富。
老廠房、老設備、舊產品、舊車間……這些曾承續工業文明、書寫現代化進程的工業遺產,承載著行業和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
在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中,工業遺產被這樣定義: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尚存工業遺產近千處,位于桐梓縣婁山關鎮獨石村的天門河水電站舊址就是其中之一。
1938年,全面抗戰開始后,國民黨兵工企業紛紛內遷,石林兵工廠、沈陽兵工廠、江陵兵工廠等陸續遷來桐梓,更名“第四十一兵工廠”。
1942年,為滿足工廠動力需求,由總工程師陳祖東和當時國內五所著名大學聯合設計,動用數千民工,歷時3年半,建成了貴州歷史上第一個設備先進的水電站—天門河水電站。
當時,國民黨兵工總署購買了兩臺美國制造的發電機組,先由美國漂洋過海運至印度,再沿當時著名的“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運抵昆明,再經滇黔公路翻越崇山峻嶺運至桐梓。
發電機組總重量達100噸,創造了當時中印空運重件的最高紀錄。
1946年,第四十一兵工廠被裁撤。1949年底,天門河水電站被交由遵義鐵合金廠桐梓冶煉分廠,電站發電主供冶煉分廠生產。
天門河水電站的選址、設計、建設,都遵循了實用、保密、防空等原則,依山而建,設計巧妙,對研究我國20世紀30年代水利電力工程和科學技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實物價值。
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天門河水電站列入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后,修建之時為確保電站水輪機用水筑堤蓄水而成的“小西湖”也被打造成供游人休憩觀賞的景點。
保護與利用,使包括天門河水電站在內的工業遺產成為了貴州乃至全國工業發展的“活化石”。
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是在推動工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視野下提出的,旨在喚醒工業遺產的靈魂—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這是當下工業發展的“軟實力”。
在貴州,說到這樣的“軟實力”,就不得不提“三線精神”。
“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從備戰出發而進行的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
貴州處于西南腹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利于備戰,又具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成為了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
奉獻祖國、艱苦創業、團結協作、開拓創新—這樣的精神不僅在三線建設時期支撐建設者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也長久地鼓舞后來的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艱苦奮斗。

1984年,水城鋼鐵廠建成投產,結束了貴州不產普鋼的歷史。(首鋼水城鋼鐵集團公司供圖)
在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水鋼),“三線精神”讓水鋼人有歸屬感和責任感。
4月10日,水鋼為弘揚“三線精神”,慶祝首鋼建廠100周年、水鋼建廠53周年開展了一場三線文化教育活動。100余人聆聽了一號高爐、圖說三線和手電筒的故事,重溫了水鋼建廠的輝煌歷史。
新一代水鋼人李瑞滿深受感染,他告訴記者:“看著一個個水鋼故事,我深受感動、倍受鼓舞,一下子就把思緒拉回了60年代,作為新時代水鋼青年,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不能忘記這份感動,要將無私奉獻、兢兢業業的三線精神延續下去。”
如今,三線歷史已成為鐫刻在烏蒙深處最難忘的記憶,三線企業已成為六盤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而“三線精神”已在全省三線建設地區,成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工業遺產既是重要的工業文化資源,也是發展工業文化產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保護好工業遺產的同時,充分挖掘其歷史、科技、藝術、文化價值,才能使之“活”在當下,更加長久地發揮其經濟和社會價值。
在貴州,“整體”和“局部”步調一致的保護行動正在進行,塑造貴州工業新形象。
從“整體”上看,今年4 月,為貫徹《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省工信廳決定組織開展《貴州省工業遺產名錄》(以下簡稱《名錄》)的編制工作。
編制《名錄》,對于進一步挖掘和保護貴州寶貴的工業遺產資源,加快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增強貴州工業“軟實力”,促進貴州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就“局部”而言,各個工業遺產保護單位,都在積極進行適應自身發展的保護發掘行動。
大方縣羊場鎮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廠遺址通過烏鴉洞航空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大方文化旅游創新發展找準突破口,充分展示“航空歷史文化”這一旅游品牌。
銅仁市萬山區貴州汞礦以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為契機,對遺址進行連片開發,建設中國第一個礦山休閑懷舊小鎮—朱砂古鎮。
“三線建設”時期成立的老企業—六盤水市水城鋼鐵廠(現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開辟三線工業旅游,將百年歷史的一號高爐打造成為“三線建設”工業遺址以及工業旅游設施景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游客行走老廠區,近距離看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桐梓縣天門河水電站配電室舊址。(桐梓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天門河水電站通風口,大張口的獸雕精致美觀。(桐梓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認為,運用現代理念,把工業遺產所包含的歷史信息,與當下的科技、時尚、藝術、文化等諸多因子緊密結合,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方能實現工業遺產的動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