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方亞麗
萬山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基礎上,在老城區就地發展工業及其他產業,在靠近銅仁中心城區的謝橋新區建設新城,實現騰籠換鳥、多核驅動,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綠色化、生態化轉變。
汞礦博物館、時空隧道、玻璃棧道、懸崖酒店……轉型后的朱砂古鎮不斷綻放新姿彩。5月20日,銅仁市萬山區2019年文化旅游推介會在杭州市西湖區成功舉辦,“千年丹都,朱砂古鎮”的獨特魅力再次成為推介焦點。
“萬山正著力打造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示范區、全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現代山水園林城市、現代化商務中心區。”萬山區委書記田玉軍說。
萬山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基礎上,圍繞“產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民生保障托底”戰略,在老城區就地發展工業及其他產業,在靠近銅仁中心城區的謝橋新區建設新城,實現騰籠換鳥、多核驅動,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綠色化、生態化轉變。通過“引四資、興四業”,萬山逐步培育起自己的特色產業。
5月18日,記者在萬山區朱砂古鎮一處老宿舍樓見到正在采集圖樣素材的陳世坤。對于今年60歲的他來說,由采礦留下的一磚一瓦一礦洞都是“有生命的”。
陳世坤是銅仁市萬山區文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干了大半輩子文物保護工作的他訪遍了萬山汞礦留下的自然遺產與歷史建筑。
“我老家是重慶的,上世紀50年代,我父母作為國家礦山勘探的工作人員來到萬山,在這里工作到退休。”陳世坤說,受父母影響,他在大學畢業后也來到萬山工作,一待就是一輩子。
萬山汞礦為超大型汞礦田,面積約為525平方公里,累計探明汞金屬儲量3.7萬多噸,至上世紀80年代末,因過度開采導致資源枯竭。
“我剛來的時候汞礦還紅火得很。那個年代,萬山一個區就有三個電影院。”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陳世坤與多數萬山人一樣經歷了萬山汞礦的繁榮與衰敗。
2001年,萬山汞礦政策性關閉后,尋找它的歷史足跡成了陳世坤的主要工作。“千年的生產是有跡可循的,近現代的技術、設備、人才等資料都是有的。”站在萬山汞礦“黑硐子”采礦洞遺址前,石壁上直徑5公分左右的炮眼隨處可見,陳世坤說通過這些炮眼就能看到前人的生產技術。
往“黑硐子”深處走去,是經過630余年開采后留下的970公里縱橫交錯、千姿百態、洞中有洞的地下坑道。
如何利用悠久的工業文明基礎,在續接創新傳統汞工業的同時,重點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是近20年來萬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盤活汞礦遺址,我們始終以保護為主,在原始建筑上修舊如舊。”朱砂古鎮旅游開發項目負責人王芳忠說,經過翻修利用,970公里人工采礦坑道變身富有奇幻色彩的“時空隧道”,原貴州汞礦辦公大樓成了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陡峭險峻的懸崖架起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
現在,多年沉睡的萬山汞礦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全國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年接待游客量達到300萬人次。
“這棟樓是萬山最早的招待所,1952年修建,最早是土墻結構,后來才改的青磚結構。”
“那棟樓是醫院,主體框架是沒變的,現在改成了文創基地。”
“這棟樓是‘高干樓’,有獨立衛生間,在當時算不得了啦。”
…………
從職工宿舍樓到廠房,從禮堂到食堂……多年來,為將汞礦遺址進行有效保護,陳世坤無數次走訪萬山汞礦600多棟建筑遺址,并對這些建筑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現已完成524棟文物保護點掛牌。
“作為有色金屬開采、冶煉技術的重要實物例證,無論是西南地區或是整個中國,萬山汞礦遺址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技術代表性,同時也是我國少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工業遺產建筑群。”陳世坤說,為此,萬山區出臺《萬山汞礦文化遺存保護規劃》等政策,為工業遺產保駕護航。
經過多年努力,2011年,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被列入第三批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名單;2012年,國家文物局印發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通知,萬山汞礦遺址首次入選;2014年,萬山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除了積極爭取國家保護單位認證外,陳世坤說朱砂古鎮景區能呈現出豐富的工業遺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萬山區實行的城市異地轉型。
“在工業很火爆的那個年代,萬山的中心城區就是圍繞汞礦生產區建設。”陳世坤說,如果中心城區建設不轉移,那么隨著城市發展,礦山工業遺址必然會遭到破壞。
2011年,萬山提出在產業原地轉型的同時,大力推進城市異地轉型,將謝橋新區劃定為萬山城市異地轉型的新城區,新區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是老城區的3倍。
在8年建設過程中,萬山區堅持推進品質化開發、集約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通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促進城市帶動輻射功能不斷向外延伸發展,在新區開創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城鎮發展新路,實現了產業壯大和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那個時候,我們一天在礦坑中工作8個小時,面對昏暗的石壁,仍然充滿斗志。”上世紀70年代的老礦工楊和平現已頭發花白,回憶起那段汞礦鼎盛時期,他依舊激動不已。

萬山朱砂古鎮經過資源改造利用后,曾經陡峭險峻的懸崖架起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吸引了無數游客。(萬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個月你完成了任務,或者超額完成,就給你流動紅旗。當時就沒有其他想法,我們得流動紅旗了,我們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就是最好的榮耀。”楊和平說,如今的朱砂古鎮讓他重新找回了當年的榮耀感。
“萬山三角巖特色羊腳”“萬山特色社飯”“自家泡酸蘿卜”“特色鹵豆腐”……5月18日,在朱砂古鎮內“那個年代”商業步行街的國營飲食店正式開業,5個身著白大褂,頭頂廚師帽,扎著兩根麻花辮的女服務員用吆喝聲引來了眾多游客的圍觀。
走進店鋪,里面擺放的是上世紀60年代樣式的桌子、椅子,墻面掛著老式擺鐘和毛主席畫像,雖然擺放簡單,卻有很強的年代帶入感。
“那個年代”步行街,也曾是礦區最為繁華的“商業一條街”以及技術工人住宅區,融農貿、副食、手工、土產品、生活必需品等商業為一體。因萬山為建國后第一個縣級特區,商業繁華,所以方圓百里的居民逢年過節都到這里趕集購物。
“之前都荒廢了,現在一家一家特色店鋪重新開業,礦山人又可以在家里創業就業,屬于萬山人的自信又回來了。”每逢節假日,在礦區經營餐飲生意的老礦工胡玉剛都會作為義務講解員,在景區為游客講解朱砂知識、介紹汞礦歷史。
為再次激活群眾創業熱情,萬山推行“旅游+”扶貧模式,朱砂古鎮、朱砂大觀園、彩虹海均拿出部分門面,免費提供給貧困戶從事餐飲、工藝品銷售等,為200多個有志貧困戶提供了創業平臺。
“到景區創業就業已成為萬山貧困戶最好的選擇。”田玉軍說,一業帶動百業興,興旅游受惠最多的還是當地老百姓。2018年,萬山旅游業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2萬余人就業,助2000余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