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岳振
20年前,習近平同志對莆田木蘭溪治理提出要求:“變害為利、造福人民。”而今木蘭溪畔宜居宜業宜游,水患已成歷史,木蘭溪已成“最美家鄉河”。

千年木蘭陂,把倒灌的海水擋在壩外,而木蘭溪的淡水通過引流渠,澆灌著兩岸萬頃良田。圖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木蘭陂。
木蘭溪,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干流總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河道迂回曲折,上下游落差巨大,下游兩岸低洼平坦,洪澇災害頻繁,“十年一大災、四年一中災、一年一小災”,兩岸群眾飽受洪患之苦。
木蘭陂,一座飽含莆田百姓治水智慧與艱辛、歷經近千年的攔河壩,安穩地駐守在木蘭溪距入???6公里處的木蘭山下。木蘭陂上游,河水平靜如鏡,下游,每日會因海潮漲落而有兩次海水倒灌。正是有了木蘭陂,把倒灌的海水擋在壩外,而木蘭溪的淡水通過引流渠,澆灌著兩岸良田萬頃。
然而,堅固的木蘭陂,并未成為木蘭溪水患終結者。
1999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對木蘭溪治理提出要求:“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而今,木蘭溪畔宜居宜業宜游,水患已成歷史,木蘭溪已成“最美家鄉河”。
20年時間,木蘭溪經歷了怎樣的治理歷程?4月下旬,全國黨刊全媒體增強“四力”教育實踐福建莆田行主題采訪活動舉行,循著木蘭溪生態環境治理的歷史足跡,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隨采訪組對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木蘭溪流域水生態治理進行了實地探訪。
治理木蘭溪水患,需要在軟泥基礎上大規模裁彎取直,利用淤泥筑堤,這在國內尚無經驗可循。上世紀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木蘭溪水患整治工程歷經40多年,期間進行了5次規劃,但還是未能突破軟基河道、彎度巨大、沖刷劇烈等帶來的一系列難題,導致治理項目未能如期開工。彼時,木蘭溪水患依舊,莆田成為一座“洪水不設防城市”。
1999年10月,一次超強臺風帶來罕見暴雨,莆田成為澤國,有將近6萬間房屋倒塌,45萬畝農田被淹,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
“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1999年10月到2000年2月,習近平同志四次奔赴木蘭溪調研,并邀請中科院等科研機構權威專家主持木蘭溪河工物理模型研究,對木蘭溪防洪工程進行技術論證,成功破解了“裁彎取直”和“軟基筑堤”等技術難題。
1999年12月27日,習近平同志到工地為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奠基,自此拉開了木蘭溪新一輪水患治理序幕。這是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開工當日,習近平和當地6000多名干部群眾、駐軍官兵一起,在開工現場參加了義務勞動。
2003年,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64公里,縮短7.36公里。2011年,木蘭溪下游兩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莆田從此再無洪水肆虐,實現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
20世紀末以來的木蘭溪治理,共分為四期工程漸次推進,一期總投資2.53億元,二期分兩段實施共投資7.84億元,三期總投資8億元,四期總投資24億元。20年來,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下游地區10多年沒有發生重大洪澇災害。
“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绷暯酵驹谀咎m溪防洪工程建設之初的囑托,言猶在耳。當前,莆田市按照“防洪保安、生態治理、文化景觀”三位一體治河模式對木蘭溪進行環境管護,統籌推進堤防建設、彼岸綠化、生物凈化、引清活水等措施,保護水環境水生態。
木蘭溪“裁彎取直”改造工程完成后,舊河道的保護和利用被提上莆田市委、市政府議事日程。2010年,莆田提出以“裁彎取直”后保留的木蘭溪舊河道為中心,規劃用地6768畝,開發建設玉湖新城。這是莆田有史以來最大的片區改造項目。如今,可供10萬多人生活居住的玉湖新城高樓林立、綠意盎然。
荔城區張鎮村位于木蘭溪下游,習近平同志曾在此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參加治理工程開工時的義務勞動。此前的張鎮村,常年水災,堤壩、房屋常被沖毀,莊稼時有絕收。經過“裁彎取直”后的大力度治理,木蘭溪畔的張鎮村,如今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初年年鬧水災的窮鄉僻壤,變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新區。
木蘭溪畔,夜色平靜,緩緩流動的溪水與燈光交融,柔和而燦爛。在莆田市仙游縣,木蘭溪“溫柔而過”。城市與河流能和諧共處,水環境的有效治理是關鍵前提。
流經仙游境內的木蘭溪,干流全長65公里,防洪依然是木蘭溪仙游段的首要任務。根據規劃,木蘭溪仙游段防洪生態工程計劃總投資21.1億元,其中防洪工程總投資11.5億元、景觀部分9.6億元,建設堤線總長102.62公里。
而今,融入“仙游之歌”“仙游春秋”“仙游狀元”以及仙游木蘭特色文化元素的水生態環境治理景觀工程,讓木蘭溪成為仙游縣一條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走廊。
九鯉湖,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的延壽溪源頭,此處有神奇的解夢傳說,引得游人紛至沓來。
2000年11月底,習近平同志在考察了九鯉湖景區后,對景區旅游開發提出要求:妥善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重視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與修葺,把景觀建設和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把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要求“建立觀光生態林和生態觀光區”,確保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
此前,九鯉湖的水被攔截用于發電,導致下游“鯉湖飛瀑天下奇”的美妙景觀不復往日。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九鯉湖“還水于瀑”“還水復景”工程持續推進。
從2001年開始,仙游縣在九鯉湖下游動工建設引水隧道,2006年投入使用。延壽溪水流經九鯉湖后,飛流直下形成秀美九漈瀑布,引人入勝?!斑€水于瀑”工程恢復了瀑布奇觀,注重水質提升,保證農業灌溉和下游新建的九鯉電站發電用水,實現了開發與保護的雙贏。
延壽溪也稱綬溪,經莆田市區西北郊至下游與木蘭溪匯合,成為莆田城市環境中一條綠色“綬帶”。以綬溪流域為主打造的綬溪公園,總面積約3870畝,其中保留著莆田最大的荔枝片林,有近萬株荔枝、約2000畝的荔枝林,被譽為莆田“城市的綠肺”。
綬溪公園是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重點項目,是莆田城市綠色生態的核心,“保護綠水青山、留住鄉愁”是其規劃建設理念。目前,綬溪公園已建成“山、林、水、湖、田、城”共同體示范區,融入文化旅游,植入非遺產業,將公園片區建成“最生態、最傳統、最時尚”的城市客廳。
而今的木蘭溪畔,已是名副其實“百里風光帶”,成為福建及莆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當前,莆田正扎實推進莆田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努力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