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肖菲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羅亮亮
初夏,陽光明媚。漫步在安順市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整齊的食用菌大棚、排列有序的葛根苗,新房、新路、新環境……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隨處可見。
鼓樓街道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著力點,奏響鄉村振興“五部曲”,推動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打造農村新天地。
以產業興旺為目的,奏響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曲”。大力培植壯大龍頭企業,扶持了5家龍頭企業,培植了7個村社一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城郊結合部特點,按照“蔬菜+中藥材+經果林”多元發展,農旅結合延長產業鏈條的總體布局。
完成1000畝葛根、300畝吊瓜、8個標準大棚46.8萬菌棒的特色農業;完成以紫色馬鈴薯、香蔥、白菜、辣椒為主要品種的蔬菜種植1.2萬畝;完成櫻桃600畝、烤煙800畝種植;2018年底,實現肉牛出欄1600余頭,生豬年出欄15000余頭,家禽年末飼養量11萬余羽及年出欄4500頭的土豬代養,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歡樂曲”。以“小康六項行動計劃”為抓手,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其中,完成建設聯戶路17622平方米,庭院硬化28068平方米,組組通11.19公里,實現切實打通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的總要求。實施農村亮化工程,投資近300萬元,新增路燈935盞,實現村組全覆蓋。

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村民在食用菌大棚內務工。
同時,以村莊整治為契機,對7個村61個村民組的農村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打造出一批讓群眾記得住鄉愁的景觀,讓廣大群眾充分體會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
以鄉風文明為根本,奏響提升村民素質“方法曲”。突出抓好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鄉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質顯著提升。2018年,向陽村、大關村被評為全區創建文明村工作先進村。
通過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農村精神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通過完善、修訂村規民約,引導群眾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天價彩禮等陳規陋習,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侵蝕。
以治理有效為保障,奏響鄉村和諧發展“路徑曲”。健全村務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為各村配備了一名民生監督員,依托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
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和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街道各村治安環境進一步好轉。
以生活富裕為根本,奏響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收入曲”。就業是生活富裕的根本保障,為提升轄區內人口就業素質,提升群眾的內生動力,兩年來,共計組織農民工技能培訓326人次,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3492人。積極申報各類項目資金近5000余萬元,先后投入向陽村林下養雞、大關肉兔養殖、土豬代養等9個項目,覆蓋全街道7個村,農牧旅一體的新型立體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