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環 葉翔宇 李晶 劉芙蓉 吳華
為探究浙江省印染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認知和使用情況,發掘企業標準和技術服務需求,我們開展了主要針對印染企業的問卷調研工作,對企業標準管理、產品標準化、標準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次問卷調研工作共涉及51家企業,生產產品涵蓋棉制品、毛制品、麻制品、絲(化纖)制品、針織制品等。其中有8家涉及棉制品,2家涉及毛制品,4家涉及麻制品;38家涉及絲(化纖)制品,10家涉及針織制品,還有部分企業涉及無紡布、床墊家具等。柯橋印染企業主要以化纖制品為主。

圖1 印染企業生產產品情況
受調研企業以染色生產工藝為主,72.55%的企業主要工藝是染色,11.76%的企業主要工藝是印花;銷售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總體內外銷比例為7:3。

圖2 企業生產工藝情況

圖3 企業內/外銷售情況
印染企業標準化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突出表現在專業人員欠缺。74.51%的企業合并設置了標準化工作管理部門,只有19.61%的企業有獨立設置的標準化工作管理部門。在人員的設立上,合并設置標準化部門的企業的標準化管理人員基本為兼職人員,只有在獨立設置標準化部門的企業有專職標準化管理人員,同時也僅僅只有31.37%的企業設立標準化工作經費,且經費相差巨大,難以保證標準工作的高質量和有效開展。兼職人員較多導致企業內部標準化專業化程度不夠,建議將合并設置的標準化部門獨立出來,以利于企業更好地開展企業標準化工作。

圖4 企業標準管理情況
印染企業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注重標準的采用,但在全流程中標準化程度還是偏低。90.20%的企業在新產品研制課題確定前,會進行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標準化水平調研以及提出采用標準的要求,同時在研制技術標準時,也會嘗試將專利技術納入產品標準中,以便借助產品和標準的推廣而在國內外市場推廣其專利,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其中有84.31%的企業都僅僅只是在設計開發階段引入標準化手段,在產品化前、產品檢驗、規模生產前和進入市場前等階段只有少數企業引入了標準化手段,在用標準管控產品研發—制造—銷售等全產業鏈中的標準化程度還是偏低。另外我們也發現有94.12%的企業表示在產品出口時偶爾會遇到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等方面貿易技術壁壘,需要加強標準學習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建議企業打造產品全流程一體標準化,把標準化意識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去,并在每一個環節利用好標準化手段,把出口的產品做到與國際接軌。

圖5 企業產品開發標準化手段引進情況
企業標準獲取來源還不夠通暢。企業目前獲取國內外標準文獻的主要渠道是檢測認證機構,從標準出版機構、地方標準信息服務機構、網絡和個人渠道獲取的信息較少,政府需要加強標準信息及文獻的管理,并讓企業在需要時能夠獲取標準信息推動企業標準化活動。目前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全文公開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有望改變企業難以獲取標準文本的現狀。
印染企業在引進標準時并不完全會引進配套的標準。70.59%的企業目前會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但是只有29.41%的企業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工藝時會同時引進配套的標準;31.37%的企業表示在進行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及開展國際合作時,需要提供標準化服務,剩余的企業則表示不一定。主要體現在企業是代加工為主的形態,以合同要求為準,在標準話語權上相當缺乏。
印染企業標準體系建設情況總體偏低,只有33.33%的企業建立了標準體系(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企業需要加強標準體系的建設并不斷完善。有14家企業分別通過了SGS、ISO9001、OERO-TEX Standard 100等有關的產品認證或標志;有42家企業分別通過了ISO9001、SAS000、SA 8000、BSCI、ISO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42家企業分別通過了ISO 14001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9家企業通過了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認證;可喜的是有8家企業已經通過了標準化良好行為認證。企業在體系認證方面需要不斷加強并完善內部體系建設,打造一套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具有企業特色的標準化體系,真正把標準作為管理的手段之一。

圖6 企業認證情況
在現行的標準體系中還存在欠缺以及還需要完善的方面。企業普遍認為設備類標準中的廢氣處理裝置方面的標準尚有欠缺,在產品類標準和技術方法類標準方面也有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意見最突出的地方集中表現在企業認為現行的廢水排放標準中苯胺、總氮、總銻等實現達標排放難度大。
以總銻排放為例,銻屬可疑致癌物,尤其傷害肝臟。印染行業中銻元素主要來自坯布中的滌綸。滌綸合成時需要使用含銻的催化劑,例如醋酸銻、乙二醇銻,是目前最高效和最經濟的催化劑,在合成過程中銻元素會以游離狀態均勻分散到聚酯纖維中。在滌綸坯布堿減量前處理工序中,游離的銻就會進入廢水中并沉積下來,銻排放是印染行業一個關鍵環保問題,國家強制性標準GB 4287—201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設置“總銻”排放濃度要求為0.1ppm。我國滌綸的產量暫以4000萬噸/年計,滌綸原料聚酯的合成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95%以上是醋酸銻或乙二醇銻等化合物,按照各元素的原子量計算銻元素在這些催化劑中占有的比例大約是40%。每生產1噸聚酯需萬分之三(質量比)的催化劑,也就是說年產4000萬噸滌綸,其中含有銻元素的催化劑質量為4800噸。滌綸織物或滌綸混紡織物大都需要在印染前進行堿退漿,有些還需要進行專門的堿減量處理。假設有50%的滌綸織物要經過堿減量處理,加之退漿過程的減量率平均在15%左右,而上述處理過程會將滌綸中的銻元素帶入廢液,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會有360噸的銻元素進入印染廢水。在滌綸印染制品新增銻元素限量要求,可促使上游化纖企業優化生產工藝,減輕下游印染企業環保壓力,逐步調控滌綸印染上下游產業鏈向良性可持續方向發展。特別是調研中發現,柯橋印染企業主要以化纖制品為主,對此問題更要引起足夠重視。
管理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及時將企業的訴求匯總反饋到國家標準管理部門,并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對企業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培訓,讓企業在生產中能夠達到相應的指標要求。標準的實施,要與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等同步考慮。
印染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高,但對標準化活動的認知還不夠全面。96.08%的企業都表示愿意參與本行業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并在其工作中提供技術支持。也愿意將本企業先進的產品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大部分企業認為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好處主要只是提高企業知名度,僅有少數企業認為也有利于提高本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推廣企業專利成果和促進行業發展等。企業參與標準的熱情和愿望,和目前的標準工作人員、水平存在較大的錯位,后期還需要對企業進一步加強標準化意識及相關基礎知識的培訓。
印染企業缺乏對相關政策方面的了解,84.31%的企業都表示不了解《浙江省標準創新貢獻獎管理辦法》及相關縣市出臺的標準資助鼓勵政策,之后要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76.47%的企業表示認同通過政府和銷售商優先采購通過認證或者符合浙江制造標準等先進標準要求的產品來強化標準實施,說明企業也自愿利用標準化手段來加強對企業的生產管理,同時這反映了企業對浙江制造標準的認同。原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印發《關于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的指導意見》,旨在推進團體標準申報工作,調查中發現有58.82%的企業愿意積極參與團體標準編制工作,有70.59%的企業愿意以團體標準作為產品執行標準,說明企業采用團體標準的意愿還是較高的。
浙江制造標準的性質是團體標準,在浙江省內紡織行業中知名度和企業參與熱情度均很高。本次受調查的大部分印染企業還沒有為主起草或參與制定“浙江制造”團體標準,不過企業均表現出了較高的標準申報和參與意愿。但是在調查中工作組也發現有37.25%的企業表示不一定愿意參與團體標準的編制工作,這里面的錯位主要在于企業對于團體標準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企業資金問題是目前企業在標準化應用方面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浙江制造”相關獎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有較好的激勵效果。但是工作組認為企業對標準的認識理念一定要轉變,標準的制定更多是話語權的體現,而不僅僅是為了標準而標準或者是為了獎勵而標準,標準的市場化運作理念和氛圍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企業目前已開展的標準化工作主要是企業標準制修訂及備案登記這一塊內容,同時需要在設備機械、環保處理、節能降耗、產品質量等幾個方面開展標準化改造提升,環保、節能、設備是今后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方向。另外企業在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以及標準制定流程方面有培訓需求,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檢測方面也有技術幫扶需求。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匯總分析,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速平臺搭建,著力提升標準化長效工作機制。一是搭建紡織產業技術聯盟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推動開展紡織業關鍵技術和標準研究的聯合攻關;建立公開、透明的標準化工作信息平臺,提供標準下載、比對、分析、驗證等專業化解決方案。二是建立標準動態反饋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讓各方主體有順暢的溝通渠道,形成標準問題數據庫,并設立標準驗證檢驗監測點,及時向全標委會反映,實時響應標準需求,提高標準時效性和適用性。
(二)加快企業發展,推進先進標準的試點實施。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標準化手段、方法在企業中的應用,推進標準與質量管理方法的聯動,不斷增強優勢企業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產品質量水平有效提升,促進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是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應用體系的研究,分析國際技術法規和先進標準,把國際技術性貿易措施逐步轉化為引領浙江省紡織產業提升的推動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跨境商務需求,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服務實體企業走出去。二是鼓勵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單設標準部門,增加標準經費,參與“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認證,開展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標準化培訓,提高企業學標、貫標、達標的能力和水平,培養企業專業標準和管理人才隊伍。以浙江制造標準為主要代表,推動先進標準的宣貫力度,提高標準的實施效果,推進先進標準應用面,提高標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