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


美國近日以土耳其不聽勸告引進俄制防空系統為由,斷然將土耳其從F-35隱形戰斗機項目中踢出去,甚至扣押了已經生產的4架F-35戰機,讓美國盟友乃至全球一片嘩然。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感嘆稱,美國此舉似曾相識——100多年前,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英國,于一戰前夕費盡心機扣押了土耳其訂購的兩艘戰列艦,憤怒的土耳其轉而倒向德國,英國最終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與虎謀皮
一戰之前,英國、法國、沙俄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國、奧匈帝國率領的同盟國這兩大敵對陣營正在歐洲到處拉盟友。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但畢竟還是橫跨歐亞非的老牌帝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深知難以避開戰火的土耳其人,正面臨站隊的問題。
開始時,奧斯曼帝國更傾向于投靠協約國,除了同盟國實力略遜外,土耳其社會上下對英法充滿好感——數十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全靠英法的支持才讓奧斯曼帝國免遭沙俄毒手。雖說如今沙俄也是協約國的一員,但畢竟英法才是協約國的主導者。奧斯曼帝國公然向協約國許諾,只要能保證本國免受沙俄威脅,奧斯曼帝國將加入協約國陣營,進攻奧匈帝國在巴爾干的屬地。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土耳其人主動獻上的殷勤并沒有得到協約國的回應。尤其是當時國力鼎盛的英國以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救世主自居,根本看不起土耳其人,英國媒體干脆將奧斯曼帝國嘲諷為“西亞病夫”。這種對土耳其人的極端輕視,直接導致時任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上圖)下令,扣押土耳其在英國建造的兩艘戰列艦。
作為當時大國海權的象征,戰列艦的地位相當于今天的航母。當然,它的花費也貴得驚人,一艘戰列艦的造價足以裝備一個步兵師。1911年,奧斯曼帝國向英國訂購第一艘戰列艦“瑞薩迪赫”號,隨后又在1913年接手一艘英國原本為巴西建造的戰列艦,并將其改名為“蘇丹奧斯曼一世”號,兩艦均計劃于1914年6月交付。
這兩艘戰艦成為土耳其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寄托著土耳其人對于重振國力、發奮圖強的希望。為籌集建造經費,土耳其發起大規模捐款運動,商人、農民、漁夫紛紛捐款捐物,甚至還有婦女賣掉自己的長發換錢資助海軍。眼看交艦時間臨近,在英國培訓的上千名土耳其水兵摩拳擦掌,準備駕駛戰艦回到祖國。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計劃是“與虎謀皮”,英國根本就沒打算將這些強大的戰艦交給“不可靠的人”。
臨時變卦
其實英國人私底下的動作早有跡象。1914年6月初,眼看“蘇丹奧斯曼一世”號就要交付了,可英國造船廠的工人卻發現,戰艦上第五炮塔的兩門主炮遲遲沒有安裝。更奇怪的是,軍艦上安裝的指示牌正面標記著土耳其語,但看不見的背面卻寫著英語……
原來,當時英德海軍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雙方都試圖在戰列艦數量上壓倒對方。眼看戰爭即將爆發,丘吉爾下令將兩艘土耳其戰列艦留為己用,同時徹底消除“一旦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這兩艘戰艦被用于對付英國”的風險。為此,他密令造船廠拖延交付時間。
8月1日,“蘇丹奧斯曼一世”號完成了一拖再拖的最終舾裝,被逼急的土耳其人要求最遲8月2日交付戰艦。但當天土耳其水兵抵達碼頭時,發現戰列艦上滿是荷槍實彈的英國軍隊。憤怒的土耳其水兵在英國人的刺刀下登上一艘商船,隨即被遣返回國。參與接艦的土耳其艦長后來回憶說:“我們支付完最后一期建造費用,就在交艦儀式舉行前半小時,英國宣布征用這兩艘戰艦……雖然我們提出抗議,但沒人理會?!?/p>
從驚愕中回過神的土耳其人憤怒地指責英國的行為“同泰晤士河上的海盜一樣”,要求退還之前交付的巨額建造貨款。然而英國船廠推諉說,軍艦是被英國政府強行征用,船廠沒有賠償責任和義務。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則給土耳其發出一封電報,僅對此事表示“遺憾”,根本不提“還錢”。
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時,兩艘土耳其戰列艦已經懸掛著英國國旗。這相當于奧斯曼帝國掏干國庫,免費為英國人建造了兩艘戰列艦?!霸谟搜壑校瑠W斯曼帝國的價值還比不上兩艘軍艦!”土耳其社會充斥著這樣的怒吼。
反戈一擊
此時,另一件事更讓土耳其民眾的情緒“遠英親德”。戰爭爆發時,德國戰列巡洋艦“戈本”號和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被孤零零地困在地中海上,遭到絕對優勢的英法艦隊圍追堵截。8月10日,無路可走的德國艦隊逃到尚未參戰的奧斯曼帝國尋求庇護。駐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大使立即向國內拍去電報,要求丘吉爾必須在強征土耳其戰艦問題上做出一定的和解姿態,以換取土耳其解除兩艘德國戰艦的武裝。但傲慢的丘吉爾再次錯過了機會。
德國人果斷地抓住時機,慷慨地表示愿意把這兩艘最新、最好的戰艦交給奧斯曼帝國使用。隨后兩艘德艦升起土耳其的國旗,船員也改穿奧斯曼帝國的制服。盡管這兩艘軍艦實質上仍由德國人掌握,但在剛受“英國強征軍艦”刺激的土耳其民眾心中,德國此舉自然在選擇陣營的天平上重重投下一只砝碼。
加入奧斯曼帝國海軍的兩艘德國新銳戰艦極大改變了黑海的軍力對比。8月13日,深感擔憂的沙俄外交大臣薩佐諾夫向奧斯曼帝國保證,只要保持中立,沙俄將放棄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主張,并在戰后給予巨額經濟補償。但丘吉爾依然主張用軍事手段消滅德艦。拉攏土耳其人的最后機會就在協約國內部的反復扯皮中流逝了。
為逼迫土耳其人下定決心,10月28日,懸掛奧斯曼帝國旗幟的兩艘德國軍艦擅自出海炮擊沙俄港口。此事讓土耳其人有口難辯,再加上德國許下的各種優惠條件,奧斯曼帝國終于決心加入同盟國,對英法俄宣戰。
損失慘重
英國費盡心機扣押的兩艘土耳其戰列艦,在戰爭中幾乎毫無作為。這些外銷戰艦在設計之初就帶有“先天缺陷”,目的是避免有朝一日“對英國海軍構成威脅”。從土耳其手里強行征用后,對其缺陷心知肚明的英國海軍也只能將它們放在后方待命。一戰結束后,這兩艘戰列艦于1922年退役拆解。
然而為了這兩艘實戰中毫無作為的戰列艦,英國將奧斯曼帝國推到對立面。由于英法援助沙俄最重要的黑海航道被奧斯曼帝國封鎖,巨大的戰爭消耗讓沙俄日漸衰落。為打通黑海航道,在丘吉爾的大力推動下,協約國先后出動50萬大軍于1915年在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登陸。但土耳其人在達達尼爾海峽布下的水雷,讓英法聯合艦隊損失多艘主力艦,糟糕的戰役組織又讓登陸場變成屠宰場,協約國有超過7萬人死亡,近10萬人受傷。最終協約國被迫承認登陸失敗,丘吉爾也黯然下臺。而失去黑海航道后,沙俄經濟逐漸崩潰,最終在二月革命中徹底滅亡。
英國和德國各自用兩艘軍艦,改寫了土耳其歷史乃至一戰時期政治版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交給奧斯曼帝國的那艘“戈本”號戰列巡洋艦一直在土耳其海軍中服役到1954年,成為那段歷史留下的傳奇印記?!?/p>
環球時報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