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初心和使命進行接續奮斗,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努力,黨提出的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黨又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了一段很動人的話。他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實際上就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的描述,也表達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視察工作,在這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深情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強調要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六大改革主線,涵蓋了15個領域、包括60個具體任務。這個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合理的布局,為改革規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為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繪制了細致的藍圖。以此為標志,中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階段。
隨后幾年時間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著力抓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力,以其新的能量、新的力度、新的氣勢,決定著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廣闊空間和深層變化,塑造著新時代的全新風貌。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黨中央堅持將穩中求進作為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采取一系列戰略措施,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三去一降一補”,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職工安置;三、四線城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熱點城市房價漲勢得到控制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擴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自主權,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破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機制,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長期實行的藥品加成政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起創辦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一批重大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項目落地;設立自貿試驗區,一批改革試點成果向全國推廣;改革出口退稅負擔機制,退稅增量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此外,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情況下,著眼“放水養魚”、增強后勁,率先大幅減稅降費;妥善應對“錢荒”等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規范金融市場秩序,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發展重大舉措,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躍上了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0余萬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2%以上,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財政收入從11.7萬億元增加到18萬億元以上。截至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已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同時,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如今,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厚實的經濟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核心的指標就是人民的生活幸福、富足、安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截至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我國建成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個百分點。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在推動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黨中央還推出一系列其他重大戰略舉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譬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大大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明顯提高;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取得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提高,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努力工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的發展已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