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廣明
勢,是中國哲學、文化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當今仍在運用、發揮的思想精華。深奧的道理往往聯系著常見的現象,做事、干工作要有所謀劃,有所準備,如同山雨欲來風滿樓,就涉及到了勢。舉起錘子釘釘子,錘頭未砸下去時就有了勢能。舉錘空中的“勢”與釘子下去的事實緊密相接,以致人們常常忽略“勢”的形成和轉換,好像直接往下砸就可以了。復雜一點的活動呢?謀“勢”的步驟更為清晰可見。20世紀80年代后期,杭州娃哈哈公司的兒童營養液在江南一帶打開市場,銷路迅速擴大。公司要乘勢進軍中原,如何開拓新市場呢?娃哈哈公司制定了系統的營銷戰略。他們在鄭州送給每位小學生一頂黃色帽子,用來提醒司機注意行人安全,帽子印上“娃哈哈”企業名字。一個早晨,城市突然出現了令人驚異的風景,大批孩子戴著整齊一致的黃帽,引起了眾多市民的關注和好感。這開拓市場的序幕算不上銷售活動,也不是直白的商品廣告,而是一次造勢,創造一種氛圍,為下一步進軍市場打下基礎。
做工作辦事情想到“勢”,很有必要。《孫子兵法》關于“勢”的道理博大精深,有廣泛的啟發意義。“善戰者,求之于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大意是作戰要有壓倒敵人的態勢和迅猛的節奏。很多工作也用得上“戰法”,籃球場上一方表現神勇,配合默契,接連得分;另一方球隊的教練連忙叫暫停,為遏制對手的勢頭,作出新的部署,很有點兵法的味道。很多工作都需要籌劃、協同,謀勢往往是做事的前提。“目前形勢是這樣的!”很多領導干部有向下屬、群眾講形勢的習慣,動員人們擔負一項任務,講清形勢是必要的環節。做事情就要看清方向,知曉大局,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乘勢前進。
謀勢首先要認清形勢。做事情都有特定的社會環境,工作也往往有一定基礎和條件。開始一項工作時,胸有大局,掌握工作進展的趨向,就是識“勢”,也可稱作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杰”,成功者總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做事符合客觀規律。識“勢”是復雜的認識過程,需要圍繞所做事情涉及的范圍,從宏觀到微觀地觀察,綜合分析,作出判斷。謀勢不應盲目跟風,有的工程未及充分論證、仔細考量就倉促上馬,越往下干越發現前景不妙,還沒到竣工投產,已經呈現一片頹勢,接下來怎么干呢?非常被動。“勢”,首先是前進的方向,工作的大局,運籌之時就要把握好,工作起來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即使歷經艱難險阻,終會闖關奪隘,獲得成功。
謀勢要充分利用一切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戰場上兩軍對壘,交戰前夕已經形成勝負之勢。是否集中了優勢兵力,是否占據了有利地形,是否軍紀嚴整、士氣高昂,這里的“勢”直接預示著勝敗。而形成勝利之勢,在于部隊的素質,也在于指揮員的運籌帷幄。球場上失敗的一方總結失敗的教訓,常常追悔準備不足。比賽前雙方都有相當的準備時間,怎么會準備不足呢?籠統的說法背后還有文章,可能是實力有所欠缺,或努力不夠,或對對手研究不夠,戰術針對性不強,所以造就了頹勢。再加上臨場發揮不順利時,不能迅速扭轉,以致潰不成軍。很多工作都有個準備過程,準備階段重在形成成功、勝利之勢。這個“勢”,包含著充分利用工作條件、資源,也包含著團隊的思想統一,勠力同心去爭取勝利。
謀勢的重中之重,在于關鍵的節點上形成牽動全局的態勢,如同河水形成激流,奔向懸崖,即將落為瀑布,形成不可阻擋之勢。完成工作任務,必然受客觀環境、條件所制約,但事在人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煥發,團體、組織形成合力,各種資源、條件得到利用,很可能有如天助。孟子關于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也可以用來分析“勢”。在關鍵節點上,人們團結一心,抓住機遇,利用資源,會形成十分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平時難以具備的。有了這樣的勢,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大大有利于克服消極因素,化解一些難題。有了好的勢頭,順勢而為,乘勝前進,工作就更有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