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鴻
【摘 要】《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樂章又是三個樂章中的核心。本文將從分析第一樂章曲式結構的角度,對此作品進行淺析。
【關鍵詞】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曲式結構;音樂精神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059-01
一、《熱情奏鳴曲》的歷史意義
貝多芬第23首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號)作于1804-1806年間,是貝多芬創作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它以其生動而深刻的音樂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民反對封建,反對侵略的英雄面貌。《熱情》第一樂章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樂章,是三個樂章中最為精華、最為豐富的一個,也是本文接下來要深入分析的主要內容。
二、曲式分析
(一)呈示部。主部主題1-16小節,第一樂句由弱起小節較弱地進入,環繞上升了三個八度后,停在了f小調的屬音上。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上二度的轉調模進。第三句是對第三四小節的動機進行重復之后又進行上三度的調內模進。其中,第10小節左手突如其來的微弱的動機,類似于《命運》交響曲。隨后的第四樂句便針對于這一動機進行發展。在16小節的屬和弦上開放式的結束了主部的陳述。
連接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6-24小節,將主部主題的材料變化發展,加入左右手交替的上行八度三和弦,鞏固了f小調的調性,同時又把緊張的氣氛擴大化。24-35小節是連接部的第二部分,旋律和伴奏的織體都發生了改變,左手連續不斷的八分音符bE為bA大調的副部做出充分的屬準備。
35小節開始了熱情洋溢的副部主題。42小節 ba小調的拿波里七和弦引入K??46-D7,擴充至50小節開放式終止了副部主題,給聽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結束部分為三個樂句。第一樂句51-54小節,左右手反向倒影的復調織體伴隨著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呈示部推向了高潮。55-58小節是對上一句的高八度重復。59-65小節旋律發生了變化,左手和弦連續下行并漸弱至65小節的pp.使呈示部安靜的結束。
(二)展開部。展開部分為四個階段,65-78小節是引入階段,主部主題在E大調上變化發展。突如其來的升號調增添了一抹溫暖的陽光。
79-109小節是中心I階段,主部主題在明亮的C大調上左右手交替的流動著,十六分音符的緊張急促的伴奏織體與抒情緩慢的引入部分形成了對比。83-86小節轉至bA大調,是對前一句的下三度轉調模進,87-88小節是對前一句的下三度調內模進。89小節左手A和bA的交替使用讓調性在bb小調和bD大調中間徘徊游離,至93小節開始bD大調的屬持續,為中心II的開始做出準備。
中心II階段是109-122小節,在副部主題的材料之上變化發展而來。模進手法同中心I相似,調性由bD-bb-bG。 119小節#F大調主和弦采用了等音記譜的方式,但并未停留于升號調。122小節C大調的主和弦同時又是f小調的屬和弦,迎接再現準備的到來。
再現準備階段從123小節開始,流動的織體把展開部的情緒推向了新的高潮。130小節左手高低音交叉的四個連續的bD預示著“命運”動機的出現,并成為再現部的屬準備句。134小節左手在漸弱的條件下持續f小調的屬音,靜靜地等待著再現部的到來。
(三)再現部。135小節開始再現了主部主題,不同的是左手伴奏織體沿用了再現準備的連續的八分音符的節奏,充滿了生機和新意。連接部I(150-163小節)并無較大變化。連接部II(163-174小節)將持續音由原來的bE變為C,為再現部的副部做出了屬準備。再現部的副部(174-189小節)轉至F大調但181小節轉至同主音小調的拿波里和弦,開放式終止與呈示部相同。結束部從190小節開始,穩定于f小調。
(四)尾聲。這首作品的尾聲格外的龐大,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3-217小節,先后對主、副部主題進行延伸,像是對兩個主題的概括總結。
218小節開始尾聲的第二段,采用了一種新的材料。235小節片刻的休息后左手再一次響起了主部“命運”動機,像是在安靜的等待著某些事物的到來。239小節較強的D7和弦讓聽者為之一震,并完滿的終止了第二階段的發展。
240-263小節是第三階段。在左手緊張的半分解和弦下開始了副部主題的變奏,并不斷漸強至243小節,把整首樂曲推向了至高點。所有的熱情、緊張、激動在這一瞬間全部爆發。256小節開始逐步減弱,像是這一場戰役過后消散的余煙。直到263小節的ppp,將熱情的圣火消失殆盡。
四、結語
整首作品從頭至尾的流露著作者不屈不撓的反抗意識,同時作品中開放式的終止像是訴說著作者不甘于平庸,要像壓迫勢力作斗爭的決心;展開部主、副部主題的不斷變化又像是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初心,并日漸強大。調性上縝密的布局像是作者早已做好了打響這場革命的一切準備;盛大的尾聲像是作者看到了革命之后的曙光,一腔熱血只為背水一戰,最后歸于安寧和平靜。正如阿爾什萬格所說:“在《熱情奏鳴曲》里,‘作曲家的革命意識反抗著一切壓迫者。”①
注釋:
①A.阿爾什萬格.貝多芬傳[M].1952,145.
參考文獻:
[1]張小哲.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初探[J].文學界(理論版),2012(06).
[2]林碧煉.淺析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3]李圓圓.貝多芬《熱情奏鳴曲》音樂鑒賞[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4).
[4]徐敏.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結構分析[J].音樂時空,2015(02).
[5]李東靜.貝多芬作品中英雄性與悲劇性的糅合——詮釋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創作技法及演奏[J].藝術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