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杰
【摘 要】攝影術誕生了180年,攝影被作為藝術學科門類在高校設置專業也不到100年的歷史,而國內到時間更短,不到50年到時間。由于攝影本身的特殊性,攝影在這短短的170多年的時間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從攝影的感光材料上就經歷里從銀版——玻璃版——紙質——化纖維等材料,再到今天的電荷耦合CCD或COMS,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攝影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體,所以攝影的發展和攝影教育發展是伴隨著攝影的器材發展同時進行。從2003年數碼相機逐漸開始普及到2012年世界最大的膠卷生產商柯達宣告破廠,中國的高校攝影教育幾乎全面進入數碼化教育,這是時代的發展所迫。但數碼相機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便利性越來越強,學生對技術對訓練意識變弱依靠性變強,對攝影對本體性語言關注不夠,很多學生幾乎離開電腦就不知道拍攝。還有,高校攝影教育是攝影體系、攝影文化和攝影精神的
傳承者。要解決這些問題和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從課程設置與教學入手,改變攝影數碼的單一性教學,在攝影教學中將傳統和數碼相結合形成系統化和多元化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數字化攝影;系統性;工藝性教學;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56-02
一、系統性教學
照相機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智能化與傻瓜化,照相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大學攝影教育進入數碼化的今天同樣也享受到科學技術的好處——開始技術“解放”。數字化攝影教育的一些成像原理與技術學習是通過書本的理論的學習和電子化的過程演示上完成的,相比傳統攝影教育是通過實踐拍攝及一系列的制作才能獲得,如:曝光——成像——顯影——定影。當然數碼的成像原理與傳統攝影基本上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感光的原件改變了傳統攝影用的是膠片數碼用的是CCD或COMS這一關鍵性的改變,給兩種不同工具的技術處理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數字化后學生對影像的成像原理的感知度沒有傳統工藝對成像原理感知度深,對相機的曝光準度和高度也相應地下降了。高校攝影教育除了培養學生掌握攝影的基本技術之外還有對攝影理念和攝影文化與精神學習,就需要進行系統的教學。系統性教學必須從攝影的本原開始,數字影像的母本是傳統工藝影像,如: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火棉濕版、蛋白工藝、藍曬、樹膠重硌等工藝,通過這些傳統工藝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不同工藝的技術特點和技術語言的特性,還可以使學生更直接的了解和體會影像的產生從無到有的過程,強化了影像的感知能力,數字化影像的產生過程是難以有這種體會和感知的。因為數字化是通過技術不斷地更新與發展才得以實現的。它是一種模擬的傳統工藝的成像原理,用數字技術來呈現的虛擬成像,而不是化學成像。
攝影是用光在創造影像,離開了光就沒有辦法實現。而光對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點和效果,不同工藝對光的運用也有它自身的特性,在運用不同的工藝制作影像時需要掌握光與材料的關系和曝光速度與成像質量的關系。在即拍即見的數碼技術已經缺少了光對不同材料產生效果。所以在攝影教育數字化的今天,學生需要具備全面和系統的光學知識與用光技術。要了解攝影和攝影技術從攝影的工藝發展入手是最合適的方法之一,通過對攝影傳統工藝的特性和語言的了解,以及不同材料和光的關系,可以解決學生技術的難點和了解攝影技術語言,以及對影像的感知度,培養學生的嚴格技術素養。
二、工藝性教學
攝影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體,技術是攝影表現的方式之一。技術的改變對攝影變化與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然而任何一門技術都有它的自身的工藝特性。攝影拋開直接運用進入藝術的行列時,它需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而每種工藝都有其自身的技術語言和特性。不同的思想主題需要用不同的技術語言去表達。攝影進入全面的數字化后,除了拍攝者所選的主題和表現的思想不同外,用的技術媒介基本是一樣——數碼照相機,所展現的視覺效果也是依靠數字輸出。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攝影教育在技術教學上的單一性(僅限于數字化攝影)是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表現和思想上的創新。
通過對不同工藝的學習,學生能根據自己主題和想法選用合適的工藝來表現。在用不同工藝制作影像的過程學生需要親自參入,這與數字輸出有所不同,數字輸出學生參與程度少,可控性也相對弱,主要是依照機器的功能特性。傳統工藝它具有手工性,在手工制作影像需要自己對影像的把控而不是依靠機器設備來完成,還有傳統工藝具有不確定性,制作速度的快慢和溫度的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影像效果。在工藝性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踐案例和分步驟演示其不同工藝的效果,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影像的特性。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訓練與嘗試掌握其工藝技術特點和要領。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使學生明白每種工藝的技術特性外,還增強了學生對不同材料和工藝對影像品質的影響,給他們在攝影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中多了一些可能性。為今后的藝術創作和開辟一條新的途徑與方法做好基礎準備。同時,工藝性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影像的理解與把握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對攝影藝術的興趣。
三、文化傳承性
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攝影文化同時也是技術文化是需要我們在攝影的藝術發展史中掌握和繼承。特別是中國的攝影發展史存在很多攝影歷史的斷層,至少在古典攝影工藝這一塊是空缺與斷層的,對中國整個攝影體系的完整和發展是有影響的。在數碼化的今天,無論是專業的攝影師還是高校攝影專業的學生幾乎是跨過傳統和古典工藝技術直接到數碼攝影和數字技術。或者是從理論上去了解它們,很少去操作和親自實踐,尤其是傳統工藝或類似古典工藝。攝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應該從最基礎和主要的方面入手,如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的技術平臺和如何培養視覺審美。而當下高校攝影教育大都是基于數碼的平臺并非使用傳統的平臺,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但在技術操作上后者難于把握,難度遠大于數碼平臺。雖然同是一個專業,但基于平臺和使用媒材及介質的不同,專業知識區別甚大,兩者一個是化學成像另一個虛擬成像,整個操作過程完全不一樣的,而數碼成像是完全基于古典和傳統原理的仿照。對于專業攝影師和高校攝影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完整的專業知識,建立嚴格的視覺素養。傳統工藝嚴格的技術操作流程對我們培養良好的視覺素養和專業的技術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對于剛進高等院校的專業學生之前沒有學習專業的知識更沒有形成嚴格的視覺素養。從傳統工藝和傳統中吸取專業技術的精華,對我們培養嚴格的視覺素養和專業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不是扛著個腦袋按幾下快門那么簡單,要研究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制作技法和技藝最本質的東西。
傳統工藝以技術的身份游離在當下的社會上,逐漸成為時代的“孤品”了,但它作為攝影文化和攝影的精神就是攝影藝術中的一顆“常青樹”。我們反觀書法藝術能得到一個很好的啟示,書寫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日記和信都可以不用傳統的方式了,但書法沒有被取代,更沒有走上滅亡之道。相反,它的價值和地位越來越高。因為,它傳承的是一種文化,而不僅僅是書寫的工具。相信傳統工藝也是一樣,無論攝影怎么發展和變化,它作為攝影文化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將繼續常青,特別是在高校攝影教育中它應該繼續保留它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攝影的精神.(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譯,浙江攝影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國攝影圖片制作工藝專業教程.(美)克里斯多佛·詹姆斯騰著,陸加佳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3]攝影的特性與美學.(蘇)安·瓦爾塔諾夫著,羅曉風譯:中國攝影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