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忠為解決“減”財政收入與“增”民生支出的缺口問題,中央明確要通過增加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的利潤上繳、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等手段加以解決,這無疑將為減稅降費提供極大的空間。
5月24日,在山東濟南召開的部分地方減稅降費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一步部署了落實好減稅降費的各項工作。
這次會議明確強調了兩大核心抓手:一是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尤其是要確保農資價格穩定,以激活市場主體活力;一是通過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和政府存量資產、增加地方國企利潤上繳,以及在行政開支上打好“鐵算盤”,明確強調政府過緊日子,以確保減稅降費和保障民生支出的有效推進。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就國內而言,盡管一季度經濟開局良好,但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依然突出,民間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等的邊際遞減態勢壓力依然較大。就國外而言,外部不確定因素和挑戰不斷增多,外需市場增速也出現放緩態勢,國際產業生態鏈的調整和轉移壓力較大。
正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日益復雜性和極富挑戰性之際,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戰略舉措,放活億萬市場主體的活力,讓其發揮增長的“發動機”、穩就業的“項梁柱”效應,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唯有市場主體的活力四射,苦練內功,才能有效增強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抗壓能力,才有能力真正駕馭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
經過多年基于簡政放權的放管服改革,以及為市場主體減負的減稅降費行動,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耐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市場主體的活力正在聚斂。3月1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任務落實情況顯示,放管服改革和減稅降費政策已勢如破竹:2018年政府全年為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1.3萬億元,企業開辦時間再壓減一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移動網絡流量資費下降63%……
但必須指出的是,不論是簡政放權還是減稅降費的空間依然很大。就減稅降費層面,近年來減稅降費的力度非常大,一些地方政府亂發補貼、亂增福利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不過,市場主體的感受依然存在苦樂不均問題,部分市場主體認為盡管名義稅率和費率下降了,但實際稅負依然較重,原因可能就在于各項稅費的稅前抵扣標準依然較高,很多企業必要的成本開支在稅費前抵扣的難度比以前可能更大了,出現了名義稅率下降被實際稅基嚴管增加所部分抵消等問題,這方面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當然,當前決策層唯有篤定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這一航向,并持續深挖下去,市場活力才能持續迸發,經濟轉型升級才能穩步前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以下幾個措施的有效推進。首先,科學合理地厘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處理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關系,真正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為市場主體營造一個更加自由的競爭環境。放活市場主體的活力,降低非市場行為帶來的相關價格上漲,才能有效理順市場價格信號,推進市場化的風險定價,避免資源的扭曲錯配。唯有如此,民間投資才能真正啟動,改善寬貨幣、緊信用問題,增加經濟的韌性和內生增長動力。
其次,要持續深挖減稅降費和壓低行政開支的空間,真正降低市場主體的運營成本。不僅要嚴格行政指令的執行,而且要加強機制設計,如通過在公務員系統搭建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相容機制設計,提高政府機構公務員的行政執法效率,為可能的減員增效提供空間。畢竟,目前過高的行政成本與行政效率的可提升空間有很大關系,行政效率的提升,無疑打開了降低行政開支的空間。
在減稅降費的同時,國務院明確要增加民生支出的投入,為居民提供有效的防護型保障體系。為解決“減”財政收入與“增”民生支出的缺口問題,中央明確要通過增加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的利潤上繳、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和政府存量資產等手段加以解決,這無疑將為減稅降費提供極大的空間。
同時,必須有效地在政府機構推進減員增效的系統改革,緩解行政減支的地方阻力,而且若能夠通過適度增加中央政府財政赤字,或者發行特別國債,緩解這個收支缺口,可能效果更好。畢竟,變賣政府資產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收支之間的期限錯配。
總之,減稅降費、簡政放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唯有有效貫徹,才能增強市場自由競爭空間,深耕市場活力,增強我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和經濟抗風險的耐力、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