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是一個名字,也是一個灼熱的現象,更是一個藝術標志和一種成功方式?!端囆g家怎么活》記錄了方力鈞的藝術態度、藝術立場、工作方法、思維方式、處世原則等,并附有他的多幅油畫、版畫、素描、雕塑等作品照片,表現了這個性格復雜又單純、身份多重又如一的“真生命”。
《潘先生》是美國作家項美麗的作品集。以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旅居上海的生活為背景,勾勒了當時大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紛雜的社會現實。但這本名義上的小說并非虛構,大多人和事都是有章可循的,潘先生即以邵洵美為原型,其他基本是邵身邊的朋友,這對于研究上世紀三十年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是一份珍貴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可滿足讀者對邵項戀的索隱欲。
本書講述了美洲的煙草從16世紀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商業種植以來的傳播歷程。從水煙、煙槍、鼻煙、手卷煙到現代機制卷煙工業,是段非常迷人的大眾消費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作者以方志、農書、筆記、醫案、游記、詩歌、晚清以來的報紙、民國小說、香煙廣告等等,生動地講述了煙草文化在中國的形成,以及中國如何融入世界市場。客觀靠譜。
如何欣賞美呢?作者從自己最熟悉的傳統藝術入手,講古畫、書法、陶瓷、石頭……他不僅講這些藝術品美在何處,如何體會、認知這些藝術品的美感,更把這種美的欣賞擴展開來。美不僅存在于藝術作品,更存在于鳥獸魚蟲、林木花草,乃至人間萬事萬物,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會欣賞。該書作者李霖燦,1912年生于河南輝縣,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從事傳統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研究工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職四十余年,同時在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史”等課程二十余年。
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為躲避清廷追捕,開始了他長達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因考慮到所搜集到的資料大部分為康有為旅美時期,故將該書的地理范圍限定為美洲。但讀者在此書中亦能看到康有為在澳洲、歐洲的足跡。整理者在康有為次女康同璧整理的《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的基礎上,仔細對比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搜集到的資料,校正、補充《續編》中存在的錯訛或遺漏。戊戌變法120周年之際,研讀此書,自是別有一番滋味。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直是現代文學的領路先鋒和至高地,《良友》《現代》《人間世》這些當時有影響,對后世文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期刊雜志聚集和滋養了大批優質作家和出版家,期刊研究一直以來也是現代文學研究的重心之一。本書是借助對作品解讀、對書刊廣告的研究,來重新認識我們熟悉的一些名字,比如豐子愷、劉半農、廢名、趙家璧等等。
(青島市全民閱讀研究院主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