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版權在創意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境界、新高度。應如何利用版權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效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創意產業發展部副主任迪米特·甘特雪夫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進行了一場對談。
版權在創意經濟中的三個作用
金元浦:版權究竟是什么概念呢?每一個國家的法律中都有定義,其中還包含道德方面的權利。版權也是一種經濟的形態,它成為當代衡量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
甘特雪夫:在我看來,版權在創意經濟當中有三個作用,首先它是一個知識因素,可以幫助創作者獲得自己作品的回報。第二個功能,它體現了一個市場運營的框架,您需要有一定的規則,能夠讓創意產業順利運作。版權也可以被看作是這樣一個框架,或者說是版權建立起一個游戲規則。第三,將版權界定清楚,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衡量創意產業的標準,來了解它對于國際經濟產生的影響。
金元浦:是的,版權肯定了創造者、作家、藝術家、發明家的高價值勞動,維護了整個行業、城市、國家對于創意和發明的永久的崇尚,是推動整個社會創新風尚形成的動力機制。而且,除了經濟之外,版權保護了文化、藝術、科學和哲學本身,它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境界、新高度。
知識產權保護的另一種聲音
金元浦:還有一個問題,知識產權的保護有沒有負面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很多人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發達國家度過了它的最初階段之后又制定的新規則,這種規則總是適用于或者是有利于發達國家的。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不是有責任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呢?您認為很多人提出的反對知識產權保護有什么合理性嗎?如果您不同意,理由是什么?再有,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對一些世界文化傳播造成了阻礙。比如我是西方文學藝術的教師,想做一本教材,但這種資源被世界上很多機構分割版權。那么我怎樣才能進行知識的傳播呢?在教育領域,版權不是鼓勵文化的傳播,恰恰是抑制了文化的傳播。在當今數字化發展領域中,很多人堅持讓人們共享資源,有些發明家或創造家把他們的成果發布在網上,認為分享才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理想。網民更是激烈地反對版權的壁壘。您認為這種大眾的訴求合理嗎?在全球化交流中,版權保護會不會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呢?
甘特雪夫:的確,有些人是反對版權的。一些歐洲的盜版組織提倡廢除版權,如果我們要在這種環境下把版權和商業活動聯系起來,實際上還是面臨著很多挑戰的,而且我們還必須要考慮消費者的視角,因為消費者現在比以前有更大的權利。從法律層面來看,還要把法律框架和互聯網聯系在一起。因為現在在互聯網上出現了重大變化,很多法律框架都是在100年前制定的。還有技術上的問題,比如現在有很多行業都出現了融合,平臺也在出現融合,這是版權行業面臨的新局面。我們必須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訴求。
其次,不能認為版權是文化傳播的障礙。我們有很多證據證明,版權在世界各地一直到現在發揮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大約150年間,世界上最大的盜版問題其實發生在發達國家。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從屬于某一制度體系中時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多數國家愿意共同協調法律,在全世界范圍內執行并促進版權交易。
金元浦:我是堅決支持版權保護的,同時我也覺得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完全用金錢的方式來解決傳播,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對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較大的逆差,很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處于低發展和初期發展的階段。
甘特雪夫:版權的建立是在150年前,因為問題發生在發達國家,因此這種保護體系也就產生在發達國家,在那個時候并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聲音介入,在這點上我同意您的說法。隨后發展中國家參與進來,勢必要接受這些由發達世界提出的概念。如果您想進入全球貿易,那就要接受全球的框架體系,遵守游戲規則。這也是我認為建立更廣泛認可的版權框架體系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今天討論中比較激烈的問題恐怕是在數字發展領域,在這些領域有一些極端的觀點,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極端的立場。是的,發展中國家比起發達國家,購買能力有限,發展程度不同,所以文化產品的價格不應該以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制定。但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如果有需求,那么價格就會提高。我們在全球已經設定了市場原則,雖然這不公平,但這就是市場經濟。我認為版權并不是人們分享的障礙,你可以與人分享,你自己來決定怎樣處置自己的所有權,但你不能決定別人的所有權怎樣分配處理。
如何在全球更好營銷中國國家形象
金元浦:您作為一個歐洲人,作為世界版權組織的官員,有著寬廣的國際視野。您知道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還不能令人滿意。您也多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與文化創意產業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打造文化中國的國際形象?
甘特雪夫:我認為在營銷中國形象方面你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說你們可以提出5項或者7項中國在創意產業方面的強項所在,然后在海外重點宣傳強化這些特點。中國在某些市場領域已經有一些品牌了,我指的不是“中國制造”,而是中國創意企業的品牌。應該讓人們通過企業的實力、商品的質量認識中國品牌,進而讓人們可以將中國與更有創意的文化形象聯系起來。
文化創意產業的評估測度指數問題
金元浦:我們近年一直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指數問題,它關乎對產業發展的評估、統計、預測、預警,關乎產業總體的發展趨勢、各地各城市的比較,意義還是很重大的。 甘特雪夫:但是在我看來,指數的主要意義并不是將中國的各個城市進行比較。我認為指數的真正意義在于關注中國的發展進度,研究它的變化所在以及未來趨勢,這樣就能指導政策作相應的調整,當然這都是我個人的想法。
金元浦:在中國,2002年,我在國內提出和推動“創意產業”這個中國在某些市場領域已經有一些品牌了,我指的不是“中國制造”,而是中國創意企業的品牌。應該讓人們通過企業的實力、商品的質量認識中國品牌,進而讓人們可以將中國與更有創意的文化形象聯系起來。理念。回顧1990年代,我一直在關注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我注意到,1995年澳大利亞提出創意產業;1997年英國布萊爾政府提出“創意英國”理念;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使用文化產業這個概念。但進入新世紀,文化產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條塊分割的體制,文化部門單打獨斗“文化產業”的種種困境,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經濟的割裂,文化產業的越界、擴容,與其他產業的重組與融合都呼喚新的理論和實踐。文化產業主要被定義為一些傳統的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對創意關注不夠,對高科技、數字化技術以及產業的跨界現象也認識不足,尤其是忽略了囿于創意產生的一大批創意新業態。我認為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也提出了高科技以及數字化傳播作為基礎的更新、更高端的產業運營方式。這一推動是適應世界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發展潮流的。
您怎樣看中國目前這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序列?我們想把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連通,讓它從低到中到高端這樣循序發展。您如何評價這一思路?目前中國的領導人也都認識到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以及要以高科技為基礎等,也已經形成了一些變化。所以現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推動得更快了。您如何評價我們這樣一種發展的層次和態勢?
甘特雪夫:我贊成您講的中國目前的這種發展方式。高科技是基礎,但其實創意產業最初可能都不是以高科技為展現平臺的,在其初期,創意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于傳統。當然傳統成為產業是需要再創造的。一些視覺藝術、建筑藝術、新媒體等形式的創意則需要高科技支撐,文化結合高科技確實能夠更具創造力,也更有表現力。
要認清不同地區的先決條件和發展階段
金元浦:目前,中國的發展較為不平衡,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的差異性很大。您可能對東部的了解比較多,但其實文化創意產業在西部地區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很多地方都不具備創意產業發展的條件。因此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上,我提出了東部、中部、西部不同的發展模式和其中每一種行業都必須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可以選擇后發甚至不發,后發有后發優勢,不發有不發的必然。一切都要遵從“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原則。您覺得這樣一種探討有意義嗎?
甘特雪夫:當然,認清不同地區的先決條件和發展階段是很有價值的,對于區別發展的方法有重大意義。有時設定太高的目標是不現實的,沒有足夠的潛能和條件則無法達到。如果這個地區首先要解決的是貧困問題,那創意產業肯定不是優先選擇項。因此我完全同意根據本地的環境條件區分不同地區的發展步驟,也許每個地區都有它的優勢所在。
金元浦:文化創意產業包含了很多種類,每一種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我們提出了“一業一策”的對待方式,即每一個產業都應有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您在這方面有過什么研究嗎?
甘特雪夫:我們在這方面還沒有具體的研究。我認為如果中國能夠在省市層面找到足夠可信的數據,那么就可以展開這項研究。我們在介入其他國家時,只展開了第一步,即對創意產業部分的調查和制定。你們需要建立一個最小值的研究基礎,來提供有效證據。
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與宏觀趨勢
金元浦:如何看待當代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例如它對基礎消費水準的要求,它對產業發展水平的要求,它對人們生存狀態和文化素養的要求等。
甘特雪夫: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方興未艾,在有一些國家我們已經看到了經濟衰退,但是從全球市場來看,我們即使是在衰退期,人們對于創意產品的需求仍然非常強勁。人們仍然聽音樂、買書、看電影,創意行業和經濟其他部分的聯系非常緊密,在經濟衰退過程當中它們表現也都不一樣,在中國、巴西,或者說澳大利亞,并沒有受到經濟衰退太大的影響,所以這個需求仍然非常強勁。而在有些國家的城市、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為它們是和整個經濟有密切關系的。比如像廣告行業,廣告行業是為很多行業服務的;又比如保險行業,所以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所以我們看到未來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它有非常強的適應性,即使遇到了一些問題,也可以通過調整政策來進一步推動。現在,一些國家已經提出了新的戰略,都是圍繞著進一步促進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推出不同的智力平臺,希望能夠通過在這些消費平臺的活動來應對創意行業在全球環境中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