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小敏
【摘 要】中國的民族聲樂一直有其獨特性。考慮到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也非常多元化。文化旨在討論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元化,筆者看來,探討民族聲樂風格的多元化有利于國人更多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人文藝術。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多元化的民族聲樂風格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史上非常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057-01
眾所周知,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語言,而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是聲樂演唱風格多元化的必然因素。除此之外,世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對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元化同樣有著重大的影響。再者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指數不斷上升,讓大眾對于藝術的審美需求變得更加多元,這同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國民族演唱風格向多元化發展。
一、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本身就非常多元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燦爛文明史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都孕育出了燦爛的語言藝術文化。56個民族的信仰與人員組成各不同,56個民族的語言藝術也都不相同,從而產生了不同聲樂風格色彩。例如,漢族的漢藏語系具有多種聲調的單音節語言文字系統,講究固定的聲調,元音分長短,清濁對立,韻尾簡化。因此,漢族民歌音色明亮、聲音優美、字正腔圓,有韻味濃郁的聲樂風格;蒙古族的鄂爾泰語系則屬粘著性語言,分輕重音,有元音和諧律,動詞在賓主語之后,定語在被修飾詞之前等。所以蒙古族民歌通常運用較高的聲音位置和較深的丹田氣息,利用胸腔、頭腔和鼻腔共鳴強度,上下滑動的潤腔方法,各種形態的頓挫節奏,以及蒙古族的拋物線型的方法,表現蒙古族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締造出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藝術。另外,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同樣受到地域差異的影響,不同地域的聲樂演唱風格也是大相徑庭。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中國,各地的地質以及氣候面貌差異極大,各地的聲樂演唱風格也不盡相同。民族文化以及地域的差異是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世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對中國的影響
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形式都是一個從傳統到現在,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也是如此。1840年的鴉片戰爭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英帝國的大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世界各國的民族文化開始對中國的民族文化造成沖擊。在歷史上,當時較為先進的聲樂理論進入中國,并與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理論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的交融之后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并沒有表現出停滯不前、固步自封的一面,而是吸納了西方的聲樂文化并與其共存和發展。例如,清末民初時全國各地開辦了新學,學堂里普遍開設了“樂歌”課,《學堂樂歌》就是由當時的學生們根據歐美和日本的曲調填詞而成。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更是創造性提出“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相互參證”的治學辦法,同期的音樂理論家們也建立和發展了“民族新音樂”。由此可見,世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與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相融合使中國民聲樂演唱風格得到更多元化的發展。
三、現代人對于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審美需求更加多元化
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人的審美觀非常的單一。但隨著改革開放,民眾生活的水平越來越高,人民對于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的審美需求也變得更多元。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民族音樂演唱風格也必須順應潮流變得多元化。從創作思路到到表演形式,無數作曲家們開始在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里加入西方元素。例如,著名歌劇《白毛女》,表演者多次運用了高音發聲,也就是西方聲樂演唱風格中的美聲發聲方式,將劇中喜兒的特點鮮明的表現了出來,通過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變成了區別于傳統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讓觀眾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感覺。也使傳統歌劇《白毛女》一時間大受歡迎。由此可見,在傳承傳統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同時,彌補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大膽順應潮流進行改進,使東西方民族聲樂演唱風格能互相取長補短,達到完美融合。這能使傳統歌劇變得更加符合現代人對于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需要。
四、結語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域廣袤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在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方面,各民族的先人們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寶貴文化遺產?,F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等,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另一方面加入了西方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由兩者結合而成,有其獨特的視聽感受。隨著社會結構變動而發生變動的新時代基本趨勢,在保持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民族傳統風格的同時,充分表達現實生活和時代給予自己的激越感情,如此聲樂演唱風格才真正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石月婷.試論民族聲樂語言特點與語言表現[J].音樂天地,2008(03).
[2]王成.中國民族聲樂的語言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李慶勛.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及情感表現[J].音樂大觀,2013(08).
[4]賈宏宇.民族聲樂語言的藝術風格[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