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院士港百名院士已經初步形成了顯著的多國家、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性,播撒下了能夠催生原創性、前瞻性、引領陛、顛覆性創新的“種子”。
以集聚外籍院士為特色,開辟了一條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實現了“從O到l”的成長,正朝“從l到lOO”裂變……三年彈指一揮間,青島國際院士港,卻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向著創造創新創業創投的高地邁進。
新期待:促進全球不同領域的合作交流
對于青島國際院士港的未來發展,很多院士表達了滿滿的期待。法蘭西建筑科學院院士、院長馬丁·羅班說:“我所看重的是青島國際院士港的集聚作用,以及它如何為不同國家、不同研究領域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這種交流不僅限于專業領域,更在于文化上的、文明間的交流。”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機械制造問題研究所所長魯山諾夫·安德烈說,簽約讓雙方的合作邁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將和青島國際院士港合作在青島建設中烏研究所, “很興奮學到的知識能夠在中國找到發揮的地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認為,青島國際院士港具有國際合作性、交叉融合性、載體集群性、機制靈活性的鮮明特色,使其具備了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潛力.正在成為促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橋梁、紐帶、窗口和平臺。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走入不同的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點,啟發自己的思維。交叉融合性指的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院士港百名院士已經初步形成了顯著的多國家、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性,播撒下了能夠催生原創性、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創新的“種子”。以已經入駐院士港的國際著名的神經領域科學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玉田為例,他最看重的就是“院士集聚效應”:“現在,科技是多方面的交叉融合。在院士港,能源、生物、材料等方面的頂尖團隊聚集在一起,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這么好的條件。”
載體集群性。院士港圍繞院士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學術交流等創新全鏈條,集中建設配置了體量可觀的集群性載體,已啟用和在建包括院士工作站、院士產業加速器、青島國際院士研究院、青島國際院士產業核心區試驗區在內的載體300萬平方米,今年底將建成超過200萬平方米,正在培育形成院士生態體系和經濟成長體系。
機制靈活性。院士港作為新生事物,較少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和制約,在開展國際合作中,具有渠道多元、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獨特優勢。
新展望:向世界級科學創新高地進發
站在新起點上,青島國際院士港將如何保持高速發展,或許從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的平臺思維和生態思維中能找到答案。
在全市“學深圳、趕深圳”的氛圍中,青島國際院士港深度對標深圳“光明科學城”,按照“科學城+產業城”布局模式,加快構筑形成“9+3+1”功能板塊總體布局。圍繞全市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在啟用20.1萬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和10萬平方米的院士產業加速器的基礎上,在建的102萬平方米的院士研究院和81萬平方米的院士產業核心區試驗區生物醫藥板塊將于2019年年底竣工使用。院士技術論壇、院士技術雙創銀行+、院士特色風情居、院士綜合服務網、院士頂尖薈等板塊,也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絲路協創中心、青島一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郵政跨境電商產業園等3個協同板塊,也通過管道塑造、平臺支持和跨境貿易等形式,助推院士成果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青島國際院士港還將聚焦“優化、規范、做實”,按照市委發起“15個攻勢”的部署,特別是聚焦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樹立平臺思維、生態思維,強化資本助力、人才支撐、平臺建設、產業培育,激發創新活力。
此外,院士港將持續優化院士及團隊結構,促進科學院與工程院科研優勢直通,促進東西方科研思維和體制機制融會貫通,促進港內港外院士資源聯通,促進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與政府創新力一體融通,形成出成果的“源頭活水”、出人才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