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榕娜
“孩子挑食、厭食,怎么辦?——補鋅啊”“孩子不吃飯,補鋅是關鍵”……這些人人熟知的廣告語,一下就擊中了家長們的心,各種“不好好吃飯”,合著都是因為缺鋅啊?在醫院兒科門診,也經常聽到家長詢問醫生這些“鋅”事。究竟寶寶缺鋅嗎?如何判斷?哪些食物更有“鋅”?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對于孩子的生長發育很重要。一旦缺鋅會讓兒童出現生長停滯、身體瘦弱、食欲不振、體重不增加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肝脾腫大、智力發育落后,以及侏儒癥。同時,也會影響身體維生素A的代謝和正常視覺發育,以及影響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鋅缺乏癥是鋅攝入、代謝或排泄障礙所致的體內鋅含量過低,進而身體無法提供充足鋅元素,造成缺乏而引起的各種癥狀。這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營養缺乏病,但現如今的生活條件下,真正缺鋅的孩子其實并不多。臨床上,鋅缺乏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處于輔助食品添加期的6~24個月的幼兒;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反復腹瀉、感染、發熱的兒童。一般認為,足月健康出生體質嬰兒在出生最初幾個月,因母親初乳含鋅量高,且生物利用率也高,加上嬰兒體內儲存,大致能維持鋅的代謝平衡。但隨著生理性的母乳鋅水平下降以及鋅儲存耗竭,嬰兒 4~6個月開始,必須由奶類以外的輔助食品來補充鋅。嬰兒輔助食品添加期,常常以嬰兒米粉等植物性食物為主,不僅含鋅量低,且生物利用率也低,也容易出現鋅缺乏。
鋅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鋅的貯存、攝入減少;鋅的吸收受抑制;營養不良;吸收不良綜合征和腸炎性疾病妨礙鋅的吸收;鋅的丟失過多;醫源性因素,如長期靜脈營養而未補充鋅;遺傳因素。其中,鋅攝入不足又為主要原因。膳食中缺乏肉類則鋅攝入可能不足;人工喂養、未及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速度較快,易發生鋅的相對攝入不足;吸收不良、疾病影響都會造成鋅缺乏。
因此,要避免兒童鋅缺乏,首先鼓勵母乳喂養,注意孩子飲食結構的合理平衡,孩子的飲食要粗細混合、葷素搭配;教育孩子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不讓孩子吃過多的白糖和甜食。含鋅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海產品,如牡蠣、干貝、瑤柱等,特別是帶殼的海產品。堅果類食物(如核桃、杏仁、芝麻等)以及動物內臟(比如動物肝)的含鋅量也都比較高,可以磨碎加入到孩子的輔食中。其次,選擇口服補鋅,常用的有葡萄糖酸鋅、硫酸鋅、醋酸鋅等。腹瀉患兒,在繼續口服補液鹽治療同時,至少補鋅2周。
當孩子出現生長緩慢、反復感染、食欲下降、皮疹等疑似鋅缺乏表現時,家長務必帶寶寶去醫院就診,由兒科醫生結合孩子的病史、表現癥狀、飲食情況,以及相關檢查綜合來確定是否患鋅缺乏癥。一般會結合孩子的血漿鋅水平,如果條件不具備,也會檢測一些與鋅密切相關的酶類,這可以間接反映是否缺乏鋅,比如血漿堿性磷酸酶是評價鋅營養狀況最常用的酶,缺鋅可使其活性減低。微量元素的檢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采末梢血(指耳垂血和指血),或者檢測頭發末梢,其結果會受到采取的標本量和孩子身體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僅能作為參考。
很多家長覺得鋅對寶寶的健康有益,不管寶寶缺不缺,一味地給他們吃各種含鋅制劑。殊不知,補鋅過量也會對肝造成損害,嚴重者會有黃疸性肝炎的表現。過量的鋅還會干擾銅、鐵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損害免疫功能。
另外,還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補鈣鋅合劑或鈣鐵鋅合劑,以為可以同時補充多種必需元素。實際上,同時服用含鈣、鐵、鋅的復合劑時,鐵、鋅降低了鈣的吸收,而鐵和鋅幾乎不吸收。因此,在服用有機的鋅、鈣補充劑時,一定要遵守“先補鋅,后補鈣”的原則,兩者至少間隔2~3小時。
鋅缺乏癥
鋅缺乏癥可分為兩大類型:
①營養性鋅缺乏癥,臨床表現為生長遲緩、免疫力降低、傷口愈合慢、皮炎、性功能低下、食欲不振、味覺異常、食土癖、暗適應減慢等。男性的第二性征發育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演變延緩,女性月經初潮延遲或閉經,骨骼發育受影響,影響腦功能,使智商降低。也可出現嗜睡癥、抑郁癥和應激性癥狀。
②腸病性肢端皮炎,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多發生于停止母乳改用人工喂養的嬰兒期。主要表現為不易治愈的慢性腹泄、脫發和皮炎。也可有厭食、嗜睡、生長落后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