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剛
我們心血管醫生天天在教育別人,怎樣來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過去兩年里,有很多醫生也發生了猝死,其中就有我的一位好朋友,他在48歲的時候突然離開了我們,實在讓人痛心!
為什么?大家知道醫生也很忙,2017年中國有一半醫生實際上每周工作60個小時。12年前,我在做住院醫生的時候,平均每周至少要工作72小時。
辛苦,累,這是我們大多數醫生的職業現狀。但面對日益升高的患病率,面對醫院來來往往的人潮,我們仍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我想到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覺得自己也可以專職做科普工作,以幫助更多的患者,但終究放不下醫生這個身份。于是我又想到科研這一重要的方向。這12年里,我參加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研究,一個是北京緊急救援體系工程建設,另一個是中國心肌梗死注冊研究。
那么我們發現了什么呢?首先我們知道了人為什么會發生心臟猝死,知道了原因就知道該如何救治。近年來,心肌梗死救治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的心肌梗死救治,從上世紀60年代100個人里死亡30個,到現在每100個人里僅有5個死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但是從我們醫院的研究發現,中國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在10年里沒有下降,還停留在歐美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還有調查研究發現,在急性冠心病死亡的所有居民里,如果患冠心病的時候不足35歲,有90%是死在醫院外;35~65歲,有80%死在醫院外;老年人則有70%死在醫院外。也就是說,越年輕,發生急性冠心病越有可能是醫院外死亡!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之一,中國半數心肌梗死患者在發作時,不知道自己是心肌梗死。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就無法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原因之二,只有15%的中國心梗患者呼叫救護車,有的人去醫院,但選擇自己開車去,或者讓家屬開車去,結果有10%的人死在去醫院的路上。原因之三,到醫院了以后,醫生已經告訴你是急性心肌梗死,做支架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我國的患者及家屬平均要花1個小時才能在手術知情書上簽字,這就導致一些患者在談話簽字的過程里失去了搶救時間。
碰到這些問題,我開始發覺單純做科研是不夠的,教育大家怎樣預防和怎樣救治心血管病才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后來做了兩家報紙的副總編,一家雜志的編輯部主任,我自己還經營著一個博客。
我們再來看,為什么很多中青年人血管狹窄不嚴重卻發生了猝死,而一些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有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卻還身體硬朗?
這里講一個案例,一位老先生在公共汽車上,因為一個小伙子不讓座,扇了他4個耳光,結果自己猝死。為什么?因為憤怒可以使我們心臟病風險在2小時內上升750%。我們還有研究發現,孤獨的危害跟每天抽15根煙一樣;敵意增加19%的心臟病風險;心懷惡意增加1倍的死亡風險。
所以,美國人米米·嘉妮麗根據自己的從醫經驗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專門寫了一本書《心情好心臟才會好》。她說,現代醫學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心臟看成了一個機械泵,半數冠心病不是死于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而是死于我們的敵意情緒。心臟有智慧,它可以跟我們全身的器官溝通,治療心臟病的最好藥物不是他汀,不是阿司匹林,而是樂觀和愛。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心身疾病,就是心理疾病會影響到軀體,當然軀體病也可以影響到心理。中醫講,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中醫的心不是心臟,是心主神明。但是看看我們現在的人心,大多時候都在被負面情緒所籠罩。所以,讓心臟猝死頻發的,除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心”的迷失。
去除不安情緒,不被物欲蒙蔽,保持心靈安靜,才是最好的養“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