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培養“匠人精神”,日本從小學生做起。2002年,豐田集團第五代社長豐田英二在妻子去世后,捐獻給豐田市1億日元,在豐田市打造了一個供日本青少年體驗汽車制造的基地,希望大家能從中了解到“匠人精神”的本質。2013年,豐田英二滿100歲駕鶴西歸,其長子等又向豐田市捐獻了10億日元。
每逢周六,都會有來自豐田汽車集團以及汽車制造關聯企業的志愿者們,到該基地指導青少年們體驗汽車制造。這種體驗分入門、研究、挑戰三個階段。
入門的學習周期為10個月,一般是小學生參加,每周六來一次,到學習周期結束,基本都可以把游樂場的碰碰車全部拆散后重新組裝還原,然后用組裝好的碰碰車試駕。
結束了入門階段學習的青少年們,一般都會選擇繼續進入研究階段。研究階段的課題是嘗試分小組修復老爺車、進行圖紙設計、做模型等。各小組的分工不同,有的噴漆,有的修引擎,有的做內裝。做圖紙設計的孩子,還要考慮到汽車的利用群體、汽車的功能與賣點,以及推銷和廣告等。
進入挑戰階段的一般是高中生,甚至有考上大學后還堅持每周六來接觸汽車的年輕人。由于他們一般是從入門階段到研究階段再到挑戰階段,指導員會給他們一些較為復雜的研究課題。比如如何通過改進汽車部件來增加行駛距離等。這就要求學員們必須對汽車構造非常了解,懂得注重細節,精益求精。
這種汽車制造體驗基地之所以能持續至今,離不開汽車制造業志愿者們的大力支持與無私奉獻。有的志愿者來基地指導青少年,是因為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有的是因為對汽車制造業的熱愛,有的是立志培養可以傳承“匠人精神”的下一代。
他們犧牲自己的周末,不要報酬,只因為他們相信,從這里走出去的青少年,無論將來從事何種職業,都一定不會忘記自己在基地被注入的匠人之魂。
對于日本來說,最擔心的就是“人才破產”,企業本身都有著巨大的危機感。為了確保企業持久的競爭力,許多企業不僅下巨資從小培養下一代的“匠人精神”,就連必要人才都已經不是靠外聘,而是從企業內部開始培養與育成,比如質檢人才。
截至2017年12月,質檢領域的有經驗者的招聘倍率達到1.35倍,創下自2008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歷史新高。所謂質檢人才,指的是通過了品質管理檢定(QC檢定)和管理統計監察員檢定的擁有出色的風險管理經驗、觀察能力、溝通能力的人才。日本從食品、服裝到汽車、原材料等,但凡是制造行業,都離不開質檢人才。
東芝集團為了確保擁有優秀的質檢人才,已經放棄了對外招聘,改為自主培養公司內部員工。日本豐田汽車也在出廠檢驗環節重點培養質檢人才,要求通過檢定考試的員工跟隨有經驗者一同參與檢查工序。
我們都知道,人才培養是一個漫長的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前期工作,是一件未必利在當代,卻絕對可以功在千秋的事情。追求科技立國,就需要這種持之以恒的伴隨著犧牲精神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