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 袁帥 姜芮
摘要: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在為人們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由于共享平臺法律性質模糊、用戶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面臨挑戰、協同監管體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其發展一度遭遇瓶頸。捋順共享經濟的相關法律關系,建立科學的共享經濟治理體系,是未來共享經濟健康有序迅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共享經濟;法律性質;個人信息;監管體系
從 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到中共十九大報告,“大力支持和引導共享經濟發展”已成為國家經濟政策的熱門議題。短短幾年間,在互聯網技術的助力推動下,共享經濟經歷了超速的蓬勃發展。 但共享經濟改變人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在平臺責任界定、用戶權益保障、行業治理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引發人們的反思。 合理規制共享經濟,保障其平穩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功能和作用,是當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追求的重要目標。
一、共享經濟的一般理論
(一)共享經濟的含義厘定
“共享經濟”最早出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與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 L.Spaeth)于1978年合作的一篇論文中,其大意是“將自己的閑置資源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在獲得報酬的同時還產生額外的附加值” 。共享經濟的核心在于資源共享,調動閑置資源的同時,平臺、需求方和供應方都獲得“利益”,可將其稱之為共贏性利益。共享經濟是個問題紛繁復雜的領域,試圖以遏制求穩定,以同一進路統一規制,既不現實,也不合理 ,當今關于共享經濟含義,學術界對其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把共享經濟作為一個涵蓋性術語,置于不同的經濟背景之下,用于特指那些含有共享特征的經濟活動
。主流觀點是指:透過社交網站平臺,基于非商主體之間獲取、給予或分享商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將共享經濟的含義解讀為:需求方借助第三方交易平臺,利用供應方閑置資源,完成商品或服務交易的共贏性經濟模式。
(二)共享經濟的特征
與共享經濟的含義類似,人們對共享經濟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國外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包括三大特征:一種網上中介;P2P服務的市場;通過降低成本便捷交易; 我國學術界有觀點認為共享經濟建立在網絡基礎上,不發生所有權轉移的前提下利用閑置物品,與陌生人之間達成信任和互動,開放、互惠以及包容的五大特征。但是上訴觀點主要從經濟學角度考量,從法學角度來看,共享經濟具有如下三大特征:
1.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在共享經濟平臺中,理論上來說所有自然人都可以參與到平臺中,都可以將自己閑置物品共享于他人以此獲得收益,需求方也都可以通過共享經濟平臺選擇物品或服務進行消費,參與主體的門檻低極大地推動了共享經濟的活力。
2.以使用權流轉為主。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共享經濟的本質在于以使用權作為交易對象即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用戶重視的在于物品的短期使用,或者重在消費體驗,并非像傳統消費觀念去購買產品。
3.交易市場的虛擬性和便利性。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技術將供需兩方主體連接一起,一方面實現雙邊網絡效應,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的匹配使交易更快捷和更準確,需求方可以通過網絡評價、排名等選擇適合的進行交易。同時虛擬市場交易不僅有利于節省資源,更有利于根據用戶需求選擇恰當的消費品質,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共享經濟中的主要法律問題
共享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趨勢,它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還可以創造就業崗位,在未來還有可能導致社會結構和分工的變革。
近幾年來,共享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法律問題,亟待解決。
(一)共享經濟平臺的法律性質模糊
共享經濟平臺的法律性質將直接會影響到勞動關系的認定、侵權責任的承擔以及稅收等問題。以網約車平臺為例,有觀點認為平臺屬于純信息中介,僅僅提供信息匹配,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而車主與需求方才是直接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者服務合同;還有觀點認為這是存在多方協議的交易關系,需求方與平臺、供應方與平臺、需求方與供應方之間的多方協議。也有觀點認為,平臺與司機之間是一種雇傭關系,將平臺認定為承運合同中的承運人。
(二)用戶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平臺企業發展過程中會收集到越來越多的用戶個人信息,積累起大量的日常行為數據,這些反映用戶隱私的信息一旦發生泄露,或被不正當利用,將威脅到用戶權益甚至人身財產安全。雖然一些國家對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有明確規定,對平臺企業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在具體落實上還需各方共同努力。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如何有效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未來共享經濟健康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協同監管體系尚未建立
協同治理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其必然結果,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用戶都應分別發揮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實踐中看,共享經濟的全面發展對政府治理創新產生了顯著的“倒逼”效應,也為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提供了經驗積累、技術與數據支撐,但相對完善的協同治理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有待各國進一步探索。此外,在共享經濟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制度文化差異以及國際協同治理等諸多難題
三、共享經濟規制的法律對策
(一)共享經濟平臺法律性質認定
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已于2019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其中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界定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由此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平臺被納入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范圍,因此,對營業資格、平臺的權利義務應當適用本法。但本文認為,共享經濟平臺雖然具有電子商務經營者的一般屬性,但由于其與傳統的電子商務平臺仍存在區別。因此應當將共享經濟平臺予以區分,明晰共享經濟平臺的法律權利與義務。
(二)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不僅是在共享經濟方面,個人信息的保護在各個領域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這個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個人信息的潛在價值逐漸凸顯。本文認為,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應當主要從收集、儲存、處理、利用等方面重點保護。首先,對個人信息應當征得信息提供者的明確認可,同時信息的使用不得超過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目的還應考慮到國家安全等因素;其次,當共享經濟平臺再次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或者超過授權范圍時,應當再次征得用戶同意;最后應當建立健全個人信息的保護立法,對于泄露私人信息的平臺或個人應加大處罰力度。
(三)建立合理監管制度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句話來描述對共享經濟的監管再恰當不過了,因此共性經濟的監管需要對癥下藥。首先,堅持適度監管原則,通過設置政府管理邊界,政府通過與企業之間簽訂監管協議,或者制定行業自律的公約條例等方式;其次,根據共享經濟的特點,堅持公共治理的原則,承認和鼓勵軟法之治,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特殊性;最后,充分利用信息監管手段,共享經濟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和信息手段,可以通過建立網上巡查平臺的方式,以此來加強對共享經濟活動的監管。
結論: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給傳統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其自身也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性。既要保障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又不能太限制共享經濟的創新性。雖然當前學界和立法者對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但隨著平臺涉及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共享經濟平臺、個人信息保護、企業監管等方面進行法律規制將成為一種必然,通過有效規制,來推動共享經濟的有效治理和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2018年沈陽工業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享經濟的社會需求及治理的調查研究——以遼寧省為例”(項目編號:201810142007)。
作者簡介:齊偉(1983-),男,遼寧海城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