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高橋林場,甘肅 徽縣 742304)
根據不同油松林分起源,合理布設監測樣地,觀察不同起源油松林分中華松針蚧(Sonsaucoccus sinensisChen)的發生危害程度,分析研究不同起源油松林分中松針蚧發生程度的差異性,為今后營造抗蟲害性強、適應本地生態環境的油松林分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了盡快找到最佳的防治辦法,筆者對其生活習性進行了多年觀察,并開展了防治試驗,現將初步試驗結果總結如下,為保證寶貴的松林資源健康貢獻力量。
在中華松針蚧繁育盛期,以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高橋林場為單位,在不同起源的林分油松林內采用線路踏查和設置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全林區油松林分中就中華松針蚧的危害程度(包括發病率及發病指數)、發生面積、發生林分特點等進行了調查,并觀察中華松針蚧蟲態變化規律。
高橋林場位于小隴山中部,屬秦嶺南坡,地處東經105°45′~106°30′、北緯33°50′-34°10′。在高橋林場,油松林分有天然和人工分布,天然油松林分布于6個林班185個小班內,面積843.7 hm2;人工油松林分布于19個林班117個小班,面積1 452.5 hm2。中華松針蚧于20世紀90年代由周邊林區傳入,目前是危害油松林分最為嚴重的害蟲種類。發生區內蟲口密度較高,并有逐年蔓延之勢。發生區內寄主油松呈零星、團塊狀分布,且多于混交林內,齡林為中幼林,部分小班保留密度較大,死亡樹木均為連年受害樹勢較弱的幼樹。
為準確掌握中華松針蚧的危害情況,根據每木樹冠針葉發黃程度、30束二年生針葉平均蟲口密度(頭/30束)及樹干頂梢兩年生生長長度情況,將受害情況分4個等級,Ⅰ級——健康木、Ⅱ級——中等受害木、Ⅲ級——較重受害木、Ⅳ級——極重,具體見表1。危害程度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Pi=Σ(v1×n)/N(V2+1)×100% (1)式(1)中,Pi表示危害程度指數,v1表示蟲害極值,v2表示最高極值,n表示等級株數,N表示調查總株數。

表1 受害木等級劃分標準
危害程度的劃分標準為:針葉被害率1/3以下,危害程度指數Pi≤5,為輕度(+);針葉被害率1/3~2/3,危害程度指數Pi≤15,為中等(++);針葉被害率2/3以上,危害程度指數Pi>15,為嚴重(+++)。
通過對高橋林場油松林的全面勘察和12個不同起源油松林分標準地的調查發現,高橋林場轄區油松林木發生中華松針蚧蟲害463.833 hm2。其中,重度發生35.573 hm2,中度發生 90.207 hm2,輕度發生 338.053 hm2。而且蟲害危害度達到中度以上,重度和中度發生主要集中在人工起源油松林分中,對全林區油松林分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同時,在調查過程中筆者對天然起源油松林分中林中空地自然更新的油松進行了觀察,并未發現有感病情況的發生。

表2 高橋林場油松中華松針蚧防治試驗(交配期)

表3 高橋林場油松中華松針蚧防治試驗(若蟲孵化期)
采取室內飼養、室外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對中華松針蚧發生的世代、各蟲齡期及各齡幼蟲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用手持30倍放大鏡進行觀察和記錄。在高橋林場,中華松針蚧生活史分為4個階段:成蟲、卵、若蟲、蛹。發生規律為一年發生一代,以若蟲在松針上越冬。翌年3月越冬若蟲開始活動,2齡無翅雌性出現,蟲體迅速增大,是油松受害最嚴重時期。觀察發展雄性在林下腐質層、枯枝落葉層或枯木樹樁內越冬,4月中旬左右成蟲出現,雄蟲揚飛,雌性10:30左右開始露尾等待和雄性交配,晚間雌性不露尾,稱此期為交配期,也稱露尾期。雌蟲交配時先伸出桃紅色交尾器,交配后收回,受精卵在雌蟲體內發育。5月中旬為產卵期。6月左右為若蟲孵化期,6月下旬至第2年5月上旬為寄生危害期[1]。初孵若蟲由蛻殼末端的圓裂孔爬出,活動一兩天后,在當年新梢的針葉上固定生活,體色由淡黃色變為深黑色,體形由倒卵形變成橢圓形。
同時,根據筆者多年觀察發現,中華松針蚧的發生與氣候、林分混交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和人為活動等都有密切關系。
從2000年開始,筆者一直不斷跟蹤觀察中華松針蚧的生活習性,并根據蟲情的生活史采取了多種防治措施,防治試驗主要在人工起源的油松林分中進行。
以小班為單位,分別在中華松針蚧交配期、若蟲孵化期進行化學防治:一是在立地條件比較平緩、離水源地較近的區域,用50%辛硫磷1 500倍液進行噴霧;二是在離村莊較近、天氣晴朗的區域用森得保1.5 kg/667 m2進行噴粉;三是在交通不便、無人區、無風的清晨,燃放煙堿、苦參堿煙劑、敵敵畏煙劑進行防治。試驗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和表3表明,中華松針蚧若蟲孵化期是最佳防治時期,在無風的清晨施放敵敵畏煙劑或噴施森得保粉劑防治效果最佳。
及時對感病小班進行撫育,通過作業前一年和作業后第2年對比發現,蟲口密度得到有效降低。因為受作業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雄性中華松針蚧在林下腐質層、枯枝落葉層或枯木樹樁內越冬的生境環境,從而使第2年雄性中華松針蚧數量有所減少。
通過對高橋林場油松林的全面勘察和不同起源油松林分標準地的調查發現,高橋林場轄區油松林木發生中華松針蚧蟲害主要集中在人工起源油松林分中,天然起源油松林分及天然更新的油松很少有感病情況的發生,天然油松部分感病區域介于相鄰人工起源油松林分旁,經防治后自愈能力強,這種現象的成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防治試驗結果表明,中華松針蚧若蟲孵化期是最佳防治時期,采用化學防治和森林撫育相結合的方式,在無風的清晨施放敵敵畏煙劑或噴施森得保粉劑防治效果最佳。對油松中華松針蚧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發現,雄性在林下腐質層、枯枝落葉層或枯木樹樁內越冬的生活習性特征及發展規律有待進一步繼續觀察。
另外,根據影響中華松針蚧發生成災的諸多因素,建議采用本土優良天然油松種子育苗造林,造林時進行混交,合理搭配樹種,及時開展中幼齡林撫育。而且由于小隴山農林交錯,當地蜜蜂產業發達,為有效防治中華松針蚧,無人區可采取化學煙劑進行防治,人口密度較大區域可噴施森得保粉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