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彩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經濟貿易系,河南 鄭州 450044)
產業興,百業興。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要一環。農業收益偏低,單獨依靠自身難以做大做強。推進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是我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域。經過幾年努力,農村三產業融合已經成為各地農業投資的熱點領域和農村創新創業的突出亮點。但是,河南省農村三產還處于初級融合階段,存在融合主體帶動力不強、資源要素供給緊張、外部支撐環境尚不完善等一系列難題。本文通過分析河南省農村三產融合現狀和發現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對河南省以及廣大傳統農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全省常住總人口9 559萬,其中農村人口4 764萬,約占總人口的49.84%。農村地區面積大,各地市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現代化狀況以及農民收入水平等都存在較大差異,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基礎條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各地市在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立足地方資源優勢,需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的產業融合模式。
產業整合主要依托農業優勢資源,發揮農業組織主體作用,把農、林、牧、漁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業內部協調和循環發展。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種植業和畜牧業具有悠久歷史,糧食總產量和畜牧業總產值均居全國首位。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河南省各地市對農業產業化、多元化經營以及產業內融合發展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嘗試。改變過去傳統農業中“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物質流動方式,在農業內部融合中重點推廣“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高效、生態、循環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業內部緊密協作、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在提高農業經濟效應的同時,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圖1 河南省農村產業整合融合模式
河南省農業內部產業融合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和養殖業,見圖1。在畜牧業發展上,一方面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如美國謝福公司、中糧集團、科爾沁集團以及皓月集團等合作,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優良品種,發展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組織,培養飼料養殖基地,帶動河南省飼料加工業發展。2017年,河南省豬牛羊禽肉總產量655.90萬t,牛奶產量310.50萬t,全省羊出欄2 145萬只,存欄1 682萬只,新增飼料作物種植面積17.33萬hm2,畜牧業產值2 426.84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養殖業上,河南省發揮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近5年投入專項補助資金2 900余萬元,扶持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1個,林下經濟面積發展到170.27萬hm2,年產值432.2億元,培養了新密金銀花、濟源冬凌草、欒川連翹以及林州太行菊等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這些農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走出了國門,受到國外消費者的歡迎。在設施農業方面,三代日光溫室占地面積已達14 040 hm2、新型塑料大棚面積已達53 980 hm2,漁業養殖用房面積已達253.77 hm2。設施農業主要發展花卉、蔬菜、食用菌以及養殖等,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同時帶動了河南省農業種植和加工產業的發展壯大。

圖2 河南省農村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

圖3 河南省農村產業交叉融合模式
產業鏈延伸是從農業單一產業向縱向延伸,把加工、物流、銷售以及服務融為一體,旨在降低交易費用的同時增加產業鏈附加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河南省農業產業鏈延伸的融合模式多是由單一龍頭企業主導,整合農業資源,逐漸形成“農業企業+農戶”“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包含全產業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見圖2)。通過產業鏈多維度開發,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帶動農戶發展優質小麥種植、肉牛肉羊養殖、飼料種植等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據統計,河南省現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 529家,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3 410家。龍頭企業利用其在資金、技術、管理以及人才上的優勢,依托河南省優質小麥和畜牧資源建設加工基地,發展物流、商貿等上下游產業,開展全產業鏈服務,增加產業鏈增值能力,帶動農民增收。河南省餅干、速凍面粉食品以及方便面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冷鮮肉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另外,河南省還先后培育517個農業產業集聚區,搭建50個農業科技園區平臺,其中國家科技園區13個,省級科技園區37個。在聚集區和科技園區內,把農資業、種養業、加工業、物流業和銷售業等連接起來,初步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推動整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產業交叉融合主要是在農業正常經營基礎上,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挖掘農業旅游、文化、生態、教育以及養老等價值,發展農業休閑娛樂、生態旅游、傳統文化教育以及養老服務等產業,實現農業橫向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新的利潤空間。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如圖3所示,近些年河南省各地先后建設了中牟民間農耕文化館、蔡家鎮農耕文化博物館等,吸引人們參觀,了解和傳承農耕文化。在“能人”帶動下,各地區農村依托當地特色資源,打造“農家樂旅游+農業觀光+生態旅游”“農事體驗+休閑娛樂”“古鎮景區+休閑旅游”等一體化農業特色旅游項目,滿足居民回歸自然、享受恬靜、安逸生活的需求。據統計,全省1 315個農村開展了農村旅游服務,涌現出一批“休閑農莊”“農家樂”“美麗鄉村”等具有影響力的農村旅游品牌。2018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河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博覽會,推介河南省農村旅游資源,助力河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行穩致遠。《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還提出,到2022年將打造100個以上鄉村旅游集中片區、40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建設60個以上鄉村康養基地、30個以上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鄉村旅游業不僅帶動了農村服務業發展,還推動了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河南省各級政府加大特色農村基礎建設投資力度,逐步完成了通道綠化、村村通、旅游通道等工程,實現了水、電、氣、網入戶。同時,建設了汽車站、購物游樂中心、賓館聚集中心以及垃圾處理中心等。截止2016年末,在鄉鎮范圍內,有火車站的鄉鎮占5.7%,有高速出入口的鄉鎮占18.6%,全省10.2%的農村接通了天然氣,96.6%的農村實現寬帶互聯網入戶,88.3%鄉鎮實現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這些改變增強了鄉村服務接待能力,提升了鄉村旅游內涵。
技術滲透是在農業生產、加工、運輸以及貿易等環節,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現代高端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發展科技農業、互聯網+農業等,不但推動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體系產業創新升級,提高農業產量和質量。同時,通過農業信息化實現各環節的無縫對接,打破傳統農業時間、空間限制,縮短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見圖4)。

圖4 河南省技術滲透農村三產融合模式
河南省核心農區針對當前農村生態惡化和綠色農產品需求,在農業科技人員的不斷探索下,組織實施南果北種、大棚蔬菜、無公害種植、節水灌溉和土地深耕等建設項目,建設了一批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示范樣板,不僅向市場提供了高質量農產品,而且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河南省還成立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農作物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工程實驗室,提升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服務質量。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省,48個國家級和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的建設,加速了河南省農產品商品化、標準化和品牌化進程,提升了產品外銷種類和規模。各種農業科技園不斷探索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為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以鶴壁市農業硅谷產業園為例,開發的智慧農業數據處理實驗室、新農邦電子商務平臺、農云服務、“農機通”“益農”等,已經累計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息服務10億次,為涉農政府部門、電信運營商、農業龍頭企業實施運維了3 000多個信息化系統,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會技術的現代職業農民,帶動全區域農民發家致富。
河南省依托農業資源,積極發展食品加工業。雖然食品工業連續9年穩居全國第2位,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加工、速凍食品、面粉及肉制品生產加工基地,但是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價值鏈增值效果減弱。究其原因在于河南省農業產業鏈短,相對于發達國家和地區85%以上的農產加工轉化率而言,河南省農產品加工率僅為40%~50%,加工轉換率偏低。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僅占全部加工產業的20%,高質量農產品供應不足。
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和精準科學的數據是政府政策各項農業政策的科學依據,也是農業項目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河南省目前面向農村的金融保險、技術支持、物流運輸以及成果轉化等多表現為單向服務,各部門結構的信息數據相互割裂,缺乏綜合性數據整理,甚至有些服務內容不符合農民實際需求。調查發現,農村金融服務缺乏針對性,創新產品供應不足,新型經營主體貸款成本高,導致產業鏈延伸受到制約。
在國家和河南省政府三產融合發展部署下,河南省各地區三產融合如火如荼進行。河南省農村面積大,各地市農業資源稟賦有較大差距。依據地區資源特色發展三產融合,實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發展無疑是融合的有效途徑。但調研中發現,河南省不少地區并未完全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把產業做精、做強,而是盲目跟風,重復建設嚴重,導致三產融合層次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有些產品規模過大,市場供過于求,原材料降價,傷害了農戶利益。有些產品由于資金、技術等問題,生產規模偏小,無法形成規模優勢,產品價格偏高,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畜牧業大省,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再加上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應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發展戰略和鄭州自貿區建設的大好機遇,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強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河南省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實現由食品大省到食品強省的轉變。首先,增強農業科技投入的有效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人員應該從整個產業鏈角度出發搞科研。要讓科學家真正進入企業,腳踏實地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助力農業產業發展。其次,吸引專業人才投身農村事業。一切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河南省政府應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吸引和培養會技術、懂農業、愛農業的專家,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更好地發展提供人才基礎。
三產融合離不開金融、保險、銷售以及物流等企業的大力支持。鄉村振興中,政府鼓勵金融、保險以及農業企業等走向農村,在實現自身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共同致富。農業和農村的特點決定了其對金融、物流等需求有其特殊性,需要設立一個專門組織統一管理,減少各機構由于溝通不暢帶來的效率低下、缺乏有效供給等問題,減少中間環節,保障農業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各個農業機構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責,確保技術推廣和市場信息服務到位。同時,服務產品的設計要切合農村實際,產品要豐富多樣,滿足農戶多元化需求。
河南省農村三產融合應依據不同區域資源優勢,制定全省三產融合整體規劃和相應政策措施,抓特色、分步驟地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河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區和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區向黃淮海平原過渡地帶,由于其有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專業村,改變了農村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對此地區應制定相關政策,支持該地區二、三產業快速發展,進而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黃淮平原、豫東地區和南陽盆地地勢平坦、耕地面積較多,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域。但是,農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民增收困難。在糧食生產不能放松的政策要求下,在該地區應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桐柏大別山丘陵一帶和豫南山區耕地較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但該地區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可制定政策,支持該地區發展林下經濟、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