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自美方挑起對中國的貿易戰以來,中美雙方正常的經貿關系受到嚴重影響。就業不可避免會受一些沖擊。不過,一些外媒在看待貿易戰對中國就業影響的時候,多有不實甚至故意夸大的嫌疑。比如某外媒認為,貿易戰將使中國受影響的就業崗位多達三千萬,而失業人數也將增加數百萬之多。不僅如此,由于中國的就業統計一般將返鄉農民工排除在外,使得真實的失業率也許要比官方統計數據大得多。在此種情況下,中國出現“失業潮”將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必須承認,貿易戰確實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壓力,對擴大就業帶來了一定困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的波動必然會對經濟穩定增長產生影響。美國是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貿易出現明顯下滑。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為1.75萬億元,同比下降9%。而美國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地位,也由過去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排在歐盟和東盟之后。經濟增長是拉動就業擴大的關鍵,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無疑會加劇就業形勢的緊張。
從行業來看,中國的制造業影響最大,而制造業吸納了大約1億的勞動力就業。特別是對那些嚴重依賴對美出口的企業而言,加征關稅所引發的出口量減少甚至停滯、生產經營困難問題比較突出。相應的,這些企業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嚴峻。
但如果據此認為中國就會出現“失業潮”,那就是典型的誤判。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低于5.5%的預期控制目標。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1%,同比下降0.2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06個百分點。
這就是說,中國就業領域的主要指標基本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形勢穩定的趨勢并未改變。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雖然比美國不到4%的失業率略高,但比其他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要好得多。歐洲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5月,盡管歐元區和歐盟28國創造了2008年以來歷史最低失業率,但經季節性調整后的歐元區失業率仍有7.5%,歐盟28國的失業率則是6.3%。
中國的就業形勢之所以能夠保持基本穩定,主要還在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韌性,中國勞動力市場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在面對貿易戰沖擊的時候,中國政府及時推出一系列穩增長、促民生的舉措,大大化解了貿易戰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對外貿易方面,中國繼續高舉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的旗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主動地開展雙邊和多邊貿易。這些措施不但抵消了對美貿易的下降,還保持了對外貿易總量的繼續增長,從而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在擴大就業方面,適時提出了就業優先政策,將就業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成為宏觀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意味著,擴大就業已成為宏觀政策的首要目標和基本出發點。
總之,貿易戰對中國的就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遠非某些國外媒體所渲染的那樣會出現“失業潮”的現象。當然,在國際經濟貿易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加、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時期,還是應該采取多種措施,繼續挖掘就業潛力,牢牢堅持守住就業這個“底線”。▲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