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尹劍子 陳 峰 王翠娟 陳法根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臨床常見病,臨床表現為發病時握物無力,橈骨莖突處腫脹疼痛。筆者采用肉桂艾絨直接灸,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浙江省醫療健康集團杭州醫院針灸科門診2012年8月—2018年8月期間確診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60例,均為女性,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本研究經過單位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符合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診斷標準[1]:腕部用力或提物時疼痛;橈骨莖突處壓痛,可觸及硬結;Finkelstein征陽性。橈骨莖突處彩超顯示:腱鞘增厚;(2)年齡:45~80 歲;(3)女性;(4)病程1~24個月;(5)局部情況:橈骨莖突部有脂肪層基礎,并且腫脹壓痛明顯者。
1.3 排除標準 (1)腕部肌肉瘦消,局部腫脹不明顯者;(2)糖尿病患者;(3)疤痕體質者;(4)經 X 線檢查有骨折及骨裂可能的患者。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肉桂艾絨直接灸。用5%碘伏消毒劑對表皮消毒,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1mL,注射于壓痛點處,作局麻。5min后用棉棒刮取大蒜汁至施灸部位。艾柱制作:將3g肉桂粉和10g艾絨均勻攪拌在一起,搓緊捻成個高約1.2cm、底部直徑約1cm的圓錐狀艾柱。以阿是穴(橈骨莖突腫脹壓痛處)為施灸部位。將拌有肉桂粉的艾絨置于壓痛點上,點火施灸,依次灸3壯,至受灸部位皮膚呈現棕色或淡黑色,邊緣出現小水泡為度。施灸后每天3次用碘伏外涂施灸部位,3~5天后灸瘡紅腫消退。如遇灸瘡小水泡滲出黃色水樣分泌物或膿液,加用紅霉素軟膏外涂每天3次。若外用5天后仍有滲出,用蘸有碘伏溶液的棉球(碘伏過敏者,用雙氧水)覆蓋整個灸瘡及周邊紅腫部位10min,取下后加涂莫匹羅星軟膏,每天3次。1周左右,灸瘡周邊會皮色正常,所形成的灸疤周邊逐漸與皮膚脫開。治療期間,患者清淡飲食,忌食發物,忌飲酒。施灸后3個月左右,灸疤脫痂,皮膚留有疤痕。對照組采用局部封閉注射治療,皮膚常規消毒后,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加1%利多卡因2mL,在橈骨莖突壓痛部位內注射,7天1次,3次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后3個月隨訪,評定療效。
2.2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判。0分表示沒有痛,1~3分為疼痛輕微,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說明疼痛劇烈,難以忍受。
2.3 療效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橈骨莖突處無壓痛,勝任工作、家務;顯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橈骨莖突處稍有壓痛感,活動腕關節和拇指,橈骨莖突處有隱痛不適感;有效:癥狀與體征減輕,橈骨莖突處有輕度壓痛,活動腕關節有痛感;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治療組30例,年齡52~71歲,病程3~24個月,病發在左側11例,右側17例,雙側者2例。對照組30例,年齡48~76歲,病程1~20個月,病發在左側8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VAS評分均較前降低,且治療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對照組采用局部封閉注射治療;治療組采用肉桂艾絨直接灸;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5.10±1.75 5.23±1.99治療后1.07±1.51*△1.93±1.68*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屬中醫“筋痹”或“傷筋”范疇。因勞損過度,使得風寒濕邪瘀阻經筋所致。治宜溫通經絡,活血化瘀。
灸法治病機制是應用具有活血化瘀、溫通筋脈的艾絨為主料,利用草藥燃燒時所釋放的熱量及紅外光來溫煦皮膚和皮下組織。加強機體的代謝能力,促進炎癥、黏連、滲出的組織物、水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2]。直接灸不同于隔物灸、艾條灸等操作方法,是將點燃的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膚上燒灼形成灸瘡,后灸疤脫落結痂,皮膚留有疤痕,該療法對于頑固性、疼痛性疾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通過施灸,灸至皮膚出現棕色或淡黑色并伴有小水泡,這實為促發灸瘡。灸瘡,能夠對機體造成一種良性刺激,所伴隨的化膿反應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扶助正氣,提高機體修復力的作用。筆者治療只灸3壯,使得灸瘡比較表淺,同時運用碘伏或雙氧水等藥物外涂,加之囑咐患者忌食辛辣溫熱食物和酒類,減輕因體內熱能外攻造成的紅腫難消甚至化膿太過,使得灸瘡順利脫痂。艾灸的藥物作用:應用易于采摘和燃燒、溫經散寒、熱力透穴可深入體內的艾絨為主要原料,輔以辛甘大熱、補元陽驅積寒的肉桂磨粉作為佐料,兩味藥攪拌混合后在患處點燃施用,加強了溫通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筆者在臨床運用中還發現,本灸法特別適用于橈骨莖突部腫脹明顯、壓痛劇烈、局部有脂肪層基礎的患者,因此類患者腕關節皮膚豐滿,若橈骨莖突部腱鞘腫脹,使治療部位與腱鞘等組織有一定距離,可避免直接灸灼傷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