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俏
五十歲的趙秀芳怎么也沒有想到,四十年后自己會回到當年的小學教室;但這一次學習的不再是語文數學,而是如何給新生兒換尿布,為產婦催乳等家政技能。她所參加的家政服務培訓由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為石匣里村村民免費組織提供,旨在通過實用技能幫助當地農村留守婦女脫貧致富。
陸紅菊在2019年春節后就參加了在陽原縣大渡口村舉辦的家政服務培訓,現在的她在北京燕郊做一名按摩師。陸紅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半身麻痹,自己只能在家做一些零碎農活。陸紅菊的愛人身患殘疾,還需要照顧93歲的婆婆,供養一對正在讀書的兒女,家里生活十分拮據。
起初,陸紅菊開始只是抱著嘗試一下的心態想學點按摩手法,期待能緩解一下自己的麻痹病癥。沒有想到經過培訓老師的按摩調理麻痹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陸紅菊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把按摩技術學好,以后出去打工不僅能掙錢,也能幫助到更多像自己一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
“現在每月能掙七八千元,再也不需要向朋友借錢給孩子交學費了!自己身體恢復健康可以工作賺錢,在親戚面前也抬得起頭了。”陸紅菊說,最令她開心的還是客人對她按摩技藝的贊賞和感謝,“被客人感謝后很有成就感,感覺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陸紅菊希望買輛車或者開個按摩店自己當老板。她說:“原來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也有自信去嘗試,對生活和未來都有了更多的規劃和期待。”
《環球時報》記者實地探訪石匣里村家政服務培訓時看到,五十多位農村大姐整齊地坐在教室里,認真地聽講,臉上都掛著欣喜的笑。“協助新媽媽給寶寶喂奶時,請記住這個口訣:胸貼胸,腹貼腹,下巴貼乳房,鼻尖對乳頭。”當培訓師朱淑琴講到如何協助產婦催奶喂奶時,有幾位大姐還掩面而笑,害羞不已。朱淑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農村大姐的接受速度可能慢一些,但特點是務實肯干,所以培訓中會注意理論講解與實操訓練并重,多多鼓勵表揚以樹立起大姐們的自信,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
石匣里村家政服務培訓內容包括月嫂、保育員和老年人看護技能培訓等。趙秀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家里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顧,培訓完之后沒有時間出去打工。但是經過婦女主任的動員,她認為應該把握住這次免費培訓的機會,把本領學到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照顧家里老人,未來照顧自己的孫子和外孫也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留一個機會,等以后時間允許的話還是想當家政工多賺些錢。
張家口市愛百幫職業培訓學校總經理梁建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8天的培訓結束后,成功通過考試的學員可以獲得培訓結業證書,經過實習和更專業深入的培訓,還有機會考取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學校也會幫忙聯系工作,負責培訓后的就業對接。
陽原縣在201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7年被確定為河北省深度貧困縣,2018年陽原縣有73個貧困村出列,18382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20.18%下降到10.18%。
據中國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家政從業人員超過2000萬,而市場需求量超過7000萬戶。按照每位家政人員每天服務2戶到3戶家庭計算,目前家政市場供需缺口達1000萬到3000萬人。
河北地質大學韓勁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二胎政策和社會老齡化使家政服務市場需求激增,通過專業的家政服務培訓幫助農村留守婦女脫貧意義深遠。積極打通就業壁壘,提升培訓的扶貧效率,可以更好地促進家政服務市場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