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編號:故〇〇二〇六一二四
文物級別:一級乙
底賬名稱:黑漆棋桌(對)
藏品來源:清宮舊藏
此件故宮博物院藏黑漆棋桌,通體髹黑漆,邊緣起線,活榫三聯桌面,面下突起羅鍋棖式牙。三聯桌面可活動,是在四足方桌的結構基礎上,添加了兩層桌面,各有兩條扁方的桌腿。三層桌面疊合時,最上層桌面與中間層桌面的扁方腿恰好與最下層方桌的腿拼成四條整腿。最上層的桌面與中間層的桌面向兩旁拉開后,將無腿足的一側與底層方桌邊沿的勾鼻扣搭在一起,形成三個桌面一字排開的八足長方桌。● 展開后的三聯桌面,左右兩側桌面均為黑漆素面,正中的桌面有下凹的活心板,板面繪有黃漆地黑格圍棋盤。棋盤兩側有帶蓋、旋圓口的棋子盒,分別裝有黑、白料(玻璃)制圍棋子。揭開棋盤活心板后有一方槽,槽內左右各裝抽屜一個,內有不同式樣的木匣,部分木匣上刻有「收藏文萃」「及峕(時)行樂」字樣。這些木匣共盛裝雕玉牛牌二十四張、雕骨牌三十二張、骨骰子牛牌兩份、紙籌兩份、骰子籌一份及木刀、小鑷子等工具各一份、錫錢兩串。● 專供弈棋或打牌等娛樂活動的桌子,自宋元時期開始出現,至明代已非常流行,發展出了多種樣式,如酒桌式、半桌式、方桌式等。這類桌子今統稱為「棋桌」。此件黑漆棋桌屬于活面棋桌,即不用于棋牌娛樂時蓋上桌面,成為普通的四方桌,需要著棋時就拉開桌面,露出棋盤。此棋桌依據其形制、髹漆等特點判斷為明代萬歷年間制作,其結構新穎,樣式在棋桌之中尚屬首例,故十分珍貴?!?棋桌在明代中后期的流行與當時社會娛樂風氣較盛密切相關。明代,圍棋盛極一時,諸如高啟、唐寅、徐渭、王世貞等都是好棋之人,常對弈聊適閑情。而牛牌、骨牌在民間又稱為「牌九」,相傳出現于宋代,于宣和二年(一一二〇年)由民間傳入宮中,至明代已流傳廣泛。其多用牛骨制成,也有用象牙、玉石制作。牛牌、骨牌應是由骰子演變而來,其形式更為復雜,玩法也豐富多樣。至于紙籌、骰子籌、錫錢應都為游戲籌碼。明清小說中就有很多描寫下棋博彩的場景,如創作于明晚期的《金瓶梅》《二刻拍案驚奇》等。此棋桌既可圍棋對弈,又可骨牌博戲,雅俗兼顧,直觀生動地展現了明人的娛樂生活方式?!?此張黑漆棋桌形制古樸、做工考究、機關設置巧妙,其內藏棋牌更是極富生活意趣。一九六〇年,楊伯達、顧鐵符、朱家溍、魏松卿、王慶華幾位先生的鑒定意見為:「只此一件,并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生活情況,定為一級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