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強 陳紅

【摘 要】:目的:分析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伴膽囊炎的臨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實驗數據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8例膽結石伴膽囊炎患者,實驗分組按照計算機隨機抽取方式,分為n=44的常規組以及實驗組,常規組患者應用傳統膽囊切除術,實驗組患者應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比兩組患手術質量、術后并發癥率。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高于常規組,但是術中出血量、均切口長度則顯著少于常規組,實驗組術后輸液天數、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各項指標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率(6.82%)與常規組(22.22%)進行比較優勢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膽結石伴膽囊炎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整體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可改善預后,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有效降低術后的并發癥率,保證患者在整個治療中效果更加理想。
【關鍵詞】: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膽結石伴膽囊炎;臨床效果;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stones with cholecystiti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 88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with cholecystitis were enrolled in the hospita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n=44.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olecystectomy, 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The quality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but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the length of the inci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indexes of the infusion days, the time of getting out of bed, and the number of hospital stay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In the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8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2.22%), P<0.05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Gallstones with cholecystitis are treated with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is more ideal, which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reduce the recovery time of patient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and ensure the patients are more effective in the whole treatment. ideal.
Key words: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gallstone with cholecystitis;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25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膽結石也稱為膽石癥,主要是患者膽管系統出現阻塞、結石等問題,發病部位包括膽囊、膽管等,其中膽囊炎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多見膽結石伴膽囊炎,患者臨床癥狀包括上腹部疼痛,隨著病情的眼神,出現放射性的疼痛、嘔吐、黃疸等嚴重問題,對身體各項器官的影響較為嚴重。臨床中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可以通過藥物控制的方式,但是病情容易出現反復,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并發癥,因此對于該疾病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具有自身的優勢,可以對疾病進行根除。但是不同的手術方法臨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1],傳統手術因為切口較大,術后的恢復期較長,整個治療過程較為痛苦,因此臨床中尋求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通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疾病進行治療,降低傳統手術的痛苦,提升治療的整體質量。本文主要通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伴膽囊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實驗數據選取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8例膽結石伴膽囊炎患者,實驗分組按照計算機隨機抽取方式,分為n=44的常規組以及實驗組,常規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為(47.21±3.67)歲;實驗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為(47.32±3.56)歲。兩組患者均排除其它系統性疾病,并在了解實驗具體步驟后簽署研究同意書。對兩組患者各指標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在術前需要進行全面的病情評估,并制定適宜的個性化手術方案,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患者體內電解質酸堿平衡進行評估,確定術前患者各項體征符合手術的要求[2]。
常規組應用傳統手術模式,確定患者結石位置后,結合結石的大小、患者年齡以及自身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術前評估工作,確定手術方案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于右肋骨緣下位置進行切口,切口長度為12cm,將膽囊進行常規切除后,對腹腔進行關閉,術后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并放置引流條[3]。
實驗組則應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術前準備方案與常規組一致,在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于右肋骨緣下位置作5cm切口,對腹直肌進行斷離后進入腹腔,使用帶有光源的拉鉤將膽囊充分暴露,并使用小鹽紗布置于溫氏孔內部,確定位置后對膽囊頂部、底部進行提拉,將Calot區域進行充分的暴露,確定膽囊三管的位置后,查看結石的情況,對于體積較大的結石,應該將結石取出,并且抽取部分膽汁,后進行膽囊動脈的結扎,并在距離膽管0.5cm的位置進行膽囊管的離斷[4],使用7號絲線對膽管的殘端進行雙層結扎,后夾緊離斷的遠端,進行向外的牽拉,確定已經游離后對膽囊進行切除,術后對切口進行觀察,一旦發現膽囊床位置有滲血的情況,使用電刀進行止血,并使用溫度適宜的生理鹽水與甲硝唑混合液沖洗手術視野,膽囊創部進行縫合,并結合患者術后膽囊床滲血情況以及周圍存在的炎性反應,確定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確定后關閉腹腔,完成術后,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等治療,放置出現并發癥等不適反應[5]。
1.3 觀察指標
①術中各項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②術后各項指標:術后輸液天數、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③并發癥:通過患者術后發熱、感染以及切口愈合不良情況的發生例數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表示,P檢驗,P<0.05。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各項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高于常規組,但是術中出血量、均切口長度則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兩組術后各項指標對比
實驗組術后輸液天數、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各項指標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率(6.82%)與常規組(22.22%)進行比較優勢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3 討論
膽囊炎按照病情可以劃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慢性膽囊炎主要是因為長期的慢性刺激造成,膽管結石就是常見的刺激根源,一般慢性膽囊炎基本上會伴隨膽石癥等其他疾病,而急性膽囊炎則是常見的急腹癥,主要發病原因為急性梗阻,多發生于老年群體,并且女性患者較多,因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患者病情進行全面的分析[6],確定疾病情況后制定適宜的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在進行該疾病的治療中,手術是主要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從文中實驗的數據可知,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高于常規組,但是術中出血量、均切口長度則顯著少于常規組,實驗組術后輸液天數、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各項指標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率(6.82%)與常規組(22.22%)進行比較優勢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傳統膽囊切除手術切口較大,通過充分暴露術野的方式實施手術,將膽囊進行切除,但是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腹腔需要暴露較長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較大,患者在術后恢復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對后期的恢復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傳統的手術方法進行了一定的完善,采用小切口手術的方式,促進患者術后各項指標的恢復;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在操作的過程中也較為便捷[7],并且不需要切斷腹直肌,因此患者在術后的疼痛感較低,手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更高,并且切口僅為常規手術切口的三分之一,術后患者切口的愈合效果更加理想,術后的恢復時間更短,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得到更加理想的恢復,對于術后感染、發熱以及切口恢復不良等各種并發癥進行有效的避免,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但是該手術在實施的過程中,因為切口較小造成術野受到一定的干擾,因此手術的時間可能延長,需要在此期間對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進行全面的監控,保證手術的質量[8]。同時小切口手術的方式,對手術醫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較強的醫生進行手術,確保整體手術的規范性,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療,全面提升治療的質量,為患者術后康復等創造更加理想的條件[9]。
綜上所述,膽結石伴膽囊炎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整體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可改善預后,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有效降低術后的并發癥率,保證患者在整個治療中效果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陳奮,張靜,何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的治療作用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18,47(06):96-97.
林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伴膽囊炎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0):132-133.
王志化,韓永彬,蘇成,田明,吳興安,楊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和膽結石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1):58-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