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源源


【摘 要】:目的 探討CT、MRI技術在肝內膽管癌診斷中的聯合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診療的50例疑似肝內膽管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取CT檢查,觀察組實施CT與MRI聯合檢查,對兩組特異度、敏感度以及準確率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的特異度及準確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敏感度方面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肝內膽管癌進行診斷采取CT聯合MRI檢查,能夠提升診斷的準確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CT;MRI;肝內膽管癌;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3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肝內膽管癌病發位置處于其上皮細胞,此癥主要臨床表征為右下腹疼痛、黃疸、消化道癥狀以及發熱等【1】,此病發生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在臨床中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臨床診斷方面,主要通過CT及MRI來完成,但相關研究人員曾表明【2】,兩種檢查方法聯合實施后,其效果會優于單一檢查效果,為了進一步研究CT與MRI聯合檢查的實施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診療的50例肝內膽管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診療的50例肝內膽管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4~67歲,平均年齡(53.64±2.58)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3.97±2.62)歲。兩組經對比一般資料,未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可對比。
1.2 主要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實施CT檢查,通過西門子64層CT檢查儀對患者實施掃描,對患者檢查之前,應該囑咐患者禁食4h,檢查過程中對患者實施橫斷面檢查,層厚設置為5mm,間距設置為5mm,使患者取仰臥位,并給予患者平掃,掃描范圍為隔頂位置直至腎臟下緣部位,然后對患者實施增強掃描,使用的對比劑為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350),使用劑量為80~100ml,給予患者肘靜脈注射,注速為3.0ml/s,開始注射30s后實施掃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MRI檢查對患者進行診斷。使用西門子Avanto 1.5T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實施檢查,層厚設置為6mm,層間距設置為0.6mm,對冠狀位、矢狀面以及橫斷面進行掃描,矩陣設置為205*256,按照常規掃描序列進行,使用對比劑,并經肘靜脈完成快速注射,然后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
此次選擇的觀察指標為特異度、敏感度以及準確率,并將病理診斷為金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使用統計學軟件版本為SPSS20.0,將(x±s)代表計量資料,經t檢驗,將%代表計數資料,經X2檢驗,差異明顯時,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特異度、敏感度對比
如表1~表2所示,觀察組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均為100%,對照組的特異度及敏感度分別為66.67%、94.74%,觀察組的特異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6.741,但兩組在敏感度方面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2=0.682。
2.2 兩組血壓水平及心率對比
如表1~表2所示,觀察組檢查的準確率為100%,對照組的準確率為88%。觀察組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0.042。
3 討論
肝內膽管癌顧名思義主要是在肝內膽管中發生的腫瘤癌變,是一種原發性肝癌。此癥病因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膽囊結石、膽道手術史、感染因素、硬化性膽管炎、乙肝病毒感染、肝吸蟲感染等【3】,此癥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治療的原則主要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治療需以有效的診斷作為前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檢查方法對患者進行確診后再實施治療。隨著我國臨床檢查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此癥的診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當前此癥主要的診斷方式為CT檢查以及MRI檢查,通過CT檢查能對腫塊密度、邊界、變化以及大小等信息進行直觀的反應,特別是在檢查腫塊中周圍組織關系方面表現較好,且CT檢查具有檢查范圍大、速度快、多期增強、薄層以及無間隔等突出優點,能夠對病變加以定性和定位【4】。而MRI屬于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針對此癥患者,能夠在T2加權像上增強信號,同時增強掃描可呈中度強化及延遲性強化,可多方位、多參數成像,能夠對軟組織進行有效對比,并且這種檢查技術具有無創特點,適用于各類患者,除此之外,MRI還能夠對膽管樹整體面貌進行反映,能夠有效的診斷出膽管梗阻的原因及實際位置【5】。通過兩種檢查能夠更為準確的對肝內膽管癌進行確診。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CT聯合MRI診斷,其特異度及準確率均為100%,而對照組的特異度及準確率分別為66.67%、88%。觀察組的特異度及準確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通過聯合診斷可使診斷更加準確,從而能夠更好的為患者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綜上所述,對肝內膽管癌進行診斷采取CT聯合MRI檢查,能夠提升診斷的準確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吳錕, 陳希奎, 葉敏. CT、MRI技術在肝內膽管癌診斷中的聯合應用價值探究[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7(11):71-72.
劉婕, 肖錫昌. 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16, 17(4):308-311.
范宏偉. 肝門部膽管癌CT與MRI的診斷價值[J].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7,26(6):1699-1700.
林明, 滕云, 葉樹珍. 螺旋CT和MRI對肝內周圍型膽管癌診斷研究分析[J]. 遼寧醫學雜志, 2018,32(1):43-45.
劉婕, 肖錫昌. 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16, 17(4):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