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萍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2
胃腸道手術后病人易產生疼痛,受到治療因素、住院時間的影響,病人術后更加喜歡臥床,進而導致患者活動量減少,影響預后效果。想要確保臨床治療效果,必須要鼓勵病人盡早下床,實施全面護理措施,以此加速胃腸道恢復。
胃腸道手術護理意義及術后影響因素
護理意義:胃腸道手術是臨床內常見的手術方式,醫護人員重點關注的是病人術后的康復及早期訓練問題。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深入,將其應用在臨床中,可保障療效,提升護理滿意度。快速康復理念(Rapid rehabilitation concept)應用在胃腸道手術后護理中,可加速血液循環,強化病人胃腸功能恢復,以此加速病人傷口愈合,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縮短住院時間。
影響因素:(1)病人:①切口疼痛會影響病人下床活動,主要是病人活動期間,需要直立身體,會牽拉傷口,增加病人疼痛感;②術中患者體液與血液的流失,會減少患者腦部血液,下床活動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現象,我科認為頭暈對腸胃患者術后120h下床活動會產生不利影響;③心理因素,患者認為手術治療后,會傷及元氣,必須要絕對臥床靜養,才可減少手術帶來的傷害。(2)醫療護理:①胃腸道患者術后需要長時間禁食,為保障患者機體營養的充足性,需要及時補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持。大部分患者輸液管路較多,若長期輸液,就不愿意下床活動,受到引流管、留置尿管的影響,患者更不愿意下床活動,甚至是拒絕下床活動;②護理人員未能及時與病人溝通,缺乏健康宣教與口頭教育,難以保障胃腸道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工作的持續開展。
胃腸道手術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針對有胃腸道手術經驗的病友,術后部分病人自訴一切感覺已經恢復如常。曾經有一位農村的老年患者,在進行全胃切除術后2周,就可下地上山干活,并未不適癥狀的出現。那么,不同胃腸道手術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腸部分切除手術對我們人體的影響最小,主要是因為人的小腸儲備量較大,若小腸胃切除量在1m以內,不會影響我們人體腸功能。且小腸切除手術并不是切除人體胃部或胃組織,不會影響胃容積、胃功能,術后1月,病人的腸胃功能便可恢復正常。
小腸手術對人體帶來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術后粘連,目前,外科手術并無法完全避免術后粘連。毫不夸張的說,術后粘連是小腸手術術后的必然并發癥,術后粘連并不可怕,少部分術后粘連會引發患者不適,病人表現為陣發性腹痛、排便不通暢、排氣不通暢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腹脹,或停止排便、停止排氣,大部分術后不會出現不適癥狀。若病人出現上述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尋求幫助。
胃手術對人體的影響,需要依據手術方式而定。1.胃楔形切除術本身影響最小,胃楔形切除術相當于胃間質瘤病人做的手術。這類手術方式本身對人體位胃容積的影響較小,且不會改變胃出口、入口,更不會影響或改變胃腸道功能。2.胃遠端部分切除術術后,病人會胃口下降明顯,或很容易飽、或很容易餓,主要是因為病人胃部的容積變小,影響其消化功能。一般病人在6月-1年會逐步適應。病人出現腹脹感,考慮是因為術中需要切除遠端幽門,導致食物很容易反流到胃里,其手術會將胃部的部分神經切除,減弱胃的蠕動功能,進而導致食物進入到病人胃部,增加病人的腹脹感。3.結腸或直腸手術主要是影響及改變排便功能,病人可能出現便秘、腹瀉交替等癥狀,建議減少藥物調整,若1天內出現3-5次未排便,或出現3次以上水樣便,則進行藥物干預,若出現便血或柏油樣便則需要及時就醫。
胃腸道手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護理方式
胃腸道手術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遵循的是快速康復理念,可有效預防術后的各類并發癥,建設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及康復訓練方式,通過消除病人心理負擔,減輕病人負面情緒,配備合理的護理方案,能夠提升病人治療信心。
(1)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應當評估胃腸道手術后病人的疼痛程度,依據病人身體狀況分析其疼痛耐受度,切實緩解病人術后疼痛。不僅如此,還需要積極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強化病人心理護理干預,促使病人心理健康、情緒良好,進而才可保障病人的身體健康。通過提供相應的健康宣教,可促使病人正確認知疾病、認知自身的狀況,徹底消除病人的顧慮,進而更好的配合臨床治療,遵循醫囑,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早日下床活動。護理人員可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為病人提供合理的指導,促使病人了解手術相關知識,緩解緊張情緒,認知早日下床活動的重要性。
(2)疼痛干預
想要病人早期積極下床活動,需要對病人實施鎮痛處理,可為病人提供持續性的硬膜外麻醉,以此達到鎮痛的目的。護理人員及臨床醫師要認知,疼痛干預對病人進食、早期活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直接關系著臨床治療效果。借助良好、有效的鎮痛手段,可減少病人術后腸麻痹,以此降低病人術后創傷應激反應的發生率。我科通過實施鎮痛處理,體現對病人實施鎮痛藥物,術后持續提供鎮痛泵,可有效提升病人術后的鎮痛效果,以此實現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的提升。我科通過對1例病人實施彈力粘性腹帶,有效固定了術后切口,可增強病人舒適感,病人在早期下床活動中,反映疼痛感并不劇烈,表明彈力粘性腹帶可切實緩解病人術后活動的疼痛感,能夠促使病人早期、自覺下床活動,以此促進疾病恢復。
(3)體位護理
術后依據病人麻醉方式、清醒程度、手術方式等,給予病人安全、舒適的臥位。就全身麻醉且意識尚未清醒的病人,一般要求其選擇平臥方式,將頭偏向一邊,促使病人呼吸道滲出物、胃里嘔吐物能夠從口角流出,避免滲出物、嘔吐物阻塞氣道,導致病人窒息。將枕頭橫放在病人床頭,避免病人意識清醒忽然躁動,致使其頭部受傷。每日定期進行口腔護理,指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提升病人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生的發生。
(4)飲食護理
術后早期禁食,及時補液,等病人腸胃恢復蠕動后,逐步提供流質飲食。胃管拔出當日,可要求患者引用少量水,飲用量為60mL/2h,若病人自訴無嘔吐、腹脹等不適癥狀,次日提供1/2量流食。術后5-6d全量流食,每次用量為200ml,每天大概4-5次進食,不可食用產氣食物,比如:牛奶、甜食、洋蔥等。食用流質食物3d后,選擇半流質食物,持續3-7d后若無不良反應,則可普通進食。
參考文獻
夏燦燦, 江志偉, 王剛, et al. 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量化研究及護理效果[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6, 29(4):411-415.
王玲. 胃腸道手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護理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 2017, 15(6):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