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蔣海仙 潘疆疆 陳嬌嬌
近年來,伴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患者對醫療質量及服務需求逐漸提高。醫療行業的持續性改革,醫患矛盾依舊突出,增大了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高壓力的應激狀態,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與醫療服務水平。多篇報道指出,國內醫護人員承受著更高水平的職業壓力[1-2],也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3]。本調查旨在了解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現狀,為相關措施的實施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五所溫州市綜合性醫院500名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468份,其中男198名,女270名。
1.2 問卷工具 (1)一般問卷: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婚育情況、生理健康狀況、工齡、職業總體滿意度。自我評分采取0~10分,以5分為平均水平,0分為最低程度,10分為最高程度。(2)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應用SCL-90,與全國常模[2]比較后評定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84份,其中有效問卷468份,其中男198名(40.17%),女270名(59.83%),平均年齡(37.02±8.32)歲。平均工齡(16±6.24)年。
2.2 醫護人員工作時長及夜班頻率 見表1。

表1 醫護人員工作時長及夜班頻率[n(%)]
2.3 醫護人員身體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 見表2。

表2 醫護人員身體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分,(x±s)]
2.4 醫護人員職業滿意度評分醫護人員整體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職業滿意度,其中男性醫護人員職業滿意度更高,平均評分(6.32±0.82)分,女性醫護工作者職業滿意度平均評分(5.57±0.46)分。
2.5 臨床醫護人員SCL-90評分與全國常模[4]比較 SCL-90量表總分≥160分共123名,陽性檢出率為26.28%,與2006年全國常模相比,在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性4個因子得分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臨床醫護人員SCL-90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分,(x±s)]
3.1 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現狀 本資料通過醫護人員的SCL-90得分與常模比較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表現出顯著高于常模的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性四方面因子的指標。其中,可能有醫護工作性質本身帶來的差異,重復性較強的操作,也可能有當前醫患關系帶來的緊張壓力[5]。說明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3.2 原因分析 (1)本次調查進一步分析了醫護人員工作時間長,夜班次數頻繁,飲食、作息時間不規律,長期的超負荷工作狀態,身心得不到舒展,導致軀體化因子高;(2)醫療工作的復雜性,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期望值的增強,工作性質迫使醫護人員在工作崗位必須全身心集中注意力,嚴防醫療差錯及事故的發生,給每位醫護人員造成心理壓力;(3)醫療工作場所負能量大,醫院內充斥著患者的呻吟、痛苦、不滿等,醫護人員的付出辛苦與薪酬不相等,得不到患者的理解以及社會的支持,導致心理壓力大;(4)醫療知識更新快,醫護人員對自身要求高,嚴格的晉升制度和職稱名額的激烈競爭,醫護人員職業認同感不強;(5)本次調查者女性多于男性,面臨家庭及職業的雙重壓力,同時醫護人員要處理醫患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等多方面人際關系間存在的矛盾,社會和家庭責任大。(6)隨著社會的進步,民眾的健康需求與法制意識提高,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水平也越來越高,醫務工作者心理壓力越來越大[6]。
3.3 干預措施 (1)科學規劃排班模式,合理安排夜班頻率和時間。科學排班,在條件允許下增加人力的投入;強調人性化彈性排班,在排班時需要照顧有特殊需求的醫護人員,加強規培生、進修生、實習生的帶教及培訓,幫忙分擔醫療及護理工作。(2)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和諧的工作氛圍:培養醫護人員的溝通技巧,可組織學習班或一對一談話來學習,進一步處理好醫護之間、護患之間、醫患之間的關系,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同時獲得家庭支持也是醫護人員工作的動力[7],大多數醫護工作者認為:和諧的工作氛圍需要管理者的維持,特別是病房主任、護士長的有效管理及協調[8]。(3)積極正壓療法,提高自我價值感:Powell[9]認為,壓力本身并無害,完全沒有壓力會讓人感到無所事事,而適度的壓力對人的健康和功能有促進作用。有研究指出,正念減壓療法[10]及參加巴林特小組活動[11]是改善心理狀況的有效方法。(4)提升個人素養,提高專業水平:根據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12],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晉升和學習的機會稱激勵因素。為醫護人員提供再學習的機會提高醫護人員對成功的體驗和自我成就感的培養能力,增強工作的滿意度,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5)加強自我調節,樹立正確生活方式:專家們指出[13],雖然職業倦怠會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是可通過合理方式避免,其中個人調節尤為重要。首先要建立科學、健康的工作方式;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強化醫護人員個體的自我保健。(6)聚焦職工健康,促進醫護人員健康管理: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推進“健康服務過程”建設,開展員工支持計劃(EAP);開設職工學堂;針對壓力性身心問題進行心理干預。應用先進設備減輕醫護人員勞動強度,根據工作量合理安排人力,簡化流程,使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時間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建立信息化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