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黃慧妮
急速奮進的水發集團,正在書寫一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漂亮答卷。
2019年5月29日,由水發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黃水東調二期工程”主線順利貫通,全線竣工進入倒計時。施工歷時8個月,總投資40億元。這意味著繼“黃水東調一期工程”打響“水發速度”知名度之后,山東水利工程建設施工速度再次被刷新。
同樣被刷新的,還有水發集團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的標尺。從2009年成立之初只有9個人的“小公司”,到如今權屬企業近500家、職工近2萬人,資產規模近1000億元的“大集團”,水發主業涵蓋水務環境、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清潔能源四大板塊,業務遍布全省16市,并且在全國26個省落地開花。而這些,水發集團僅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6月初,資本市場又傳來捷報,水發集團通過控股派斯股份和興業太陽能,分別登陸滬市主板和港交所,企業資產證券化邁進一大步。與此同時,水發污水處理和生物發電也已經在等待IPO。
這些目不暇接的發展成績和讓人由衷贊嘆的發展速度,背后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成功密碼?6月14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水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聽他解讀“水發速度”背后的故事。
《山東國資》:“水發速度”是怎么煉成的?

水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
王振欽:“水發速度”有客觀原因。這些年國家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無論水量需求還是水質要求都有很大的提升,客觀上對水市場的發育、對水利經濟的發展,既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提供了難得機遇。
從行業政策上看,我國水市場起步晚,在這一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發展勢能。國家為了促進水利和水資源市場改革,配套出臺了很多政策,為水市場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后發優勢。
水發集團原來隸屬于水利廳,后來由省國資委和水利廳共管,這讓我們有著良好的行政背景,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注入了正能量。
此外,這些年,有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兼有平臺性質的國有企業,發展速度普遍高于社會平均發展速度。
《山東國資》:從水利建設角度,水發集團有哪些大的發展機遇?
王振欽:我們經歷了三次發展機遇,業務上了三大臺階——
2011年,趕上了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解困工程的發展機遇,為解決全省沿黃群眾飲水難問題,水發集團一舉建設了40多座平原水庫,讓1000多萬人從以往常年引用含氟量高的地下水改喝優質甘甜的黃河水;
2013年,為解決汛期洪水資源流失問題,山東省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水發集團建設了大量河道攔蓄、山區水庫、平原水庫、水庫增容、河道治理工程,企業規模又上新臺階;
第三個就是黃水東調項目,將持續為膠東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供水,成為《山東省水安全保障規劃》中首個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
《山東國資》:外界評價“水發集團上下都在燃燒”“干事沒有雜音”。
王振欽:從內部看,水發集團干事創業的氛圍非常足,從公司初創時期的幾個人,到現在職工接近2萬人,從初創時期一個平臺公司到現在近500家權屬公司,集團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10年間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干事創業的精神。一直以來,我們集團每個單位、每個部室、每個職工,都有一股“氣”,就是想方設法把工作干好。
這種氛圍的產生與持續醞釀,也源自于班子的進取心和事業心,加上班子的團結、隊伍的團結,都是構成干事創業良好氛圍的基本因素。尤其是核心成員一身正氣、率先垂范,為大家做出很好的表率。
《山東國資》:您曾用“農村孩子考大學”來比喻國企在追求效益的同時,還要擔負政治責任。如何看待企業效益和國企擔當的關系?
王振欽: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相比,課余還要照顧家里的莊稼,這是多出來的責任,但并不是考不上大學的理由。
我們評價一個企業的重要標準是效益和效率。國企、民企、外企都是“企”,但是國企的出資人是政府,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好國企擔當、履行好政治責任的基礎上,下大力氣做好企業的經營。
《山東國資》:像水發集團初創時期這樣的平臺公司,幾乎全國每個省都有,為什么唯獨我們發展壯大起來?
王振欽:一些企業只是機械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而我們是邊完成任務邊尋找市場機會。
水發集團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政治任務、民生工程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而是多出一份市場意識。比如,我們建設的幾十座平原水庫,當初政府規劃就是建設水庫,財政資金給20%,80%是我們想辦法籌措。在按期圓滿完成政府下達的任務之后,我們分析建設水庫的目的是讓居民喝上合格的水,于是又投資建設了自來水公司、水廠、配套的管網,把水送到家庭和企業。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國家建設干線工程,我們建設配套水庫。這里也有市場空間,相當于國家搞“批發”,我們做“零售”。
這些項目既是政治責任的外延,其實也是難得的市場機遇,最后在我們這里都轉化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現在我們的業務在全國26個省落地開花,很多都是抓住了此類市場機遇。
《山東國資》:面對多元化經營,企業如何做決策?
王振欽:華為任正非有一句名言: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我們一直在信息傳遞和迅速決策上面下功夫——如何讓基層的一手信息,迅速變為集團決策的重要依據。
現在很多大企業出現的問題是基層信息反饋不上來,反饋上來之后總部遲遲不做出決策。最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往往都集中在新領域,很多是新鮮事物,這一方面基層很難向上反映,因為拿不準容易被層層過濾,反映不到決策部門。從另一個角度,面對新鮮事物,決策層往往要有一個認識和判斷的過程,這樣就很難快速做出決策。
搶占市場猶如兩軍對壘,晚半步就是失敗。我們通過制度,讓一線信息往上反饋,避免下屬單位的信息被過度過濾。市場信息反映上來,我們反應力度要大,第一時間下去調研,聆聽專家和同行的意見,最后還有民主集中的決策。
《山東國資》:這種方式效果怎樣?有成功案例嗎?
王振欽:比如,我們最近關注的再生資源行業,就是大家都看不上眼的“破爛王”,恰恰又是一個整合的機遇期。信息反饋上來之后,我們發現這個項目前景非常好,今年營業額就能超過15億元,稅收能過億元。于是,我們要求下屬公司迅速布局,搶占中原地區和山東市場。未來這一行業很有可能培養出一個位列全國前五、年產800億元的大項目。
此外,我們最近在考察石子加工廠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對一些環保項目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個小小的石子加工廠,現在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有專業除塵設備才能開辦,這樣算下來前期投入就要5億~10億元。
像這類一般國企不愿做、民營企業沒有資金也做不大的行業,在我們看來都是市場整合的機會。
《山東國資》:您怎么看待創新?
王振欽:水發成立之初,只有100萬元的啟動資金,做完項目評估,100萬元全部花光了,資金成了負數,企業差點被解散。當時是通過向省水利廳、省水利設計院、省水科院這些單位借款,籌集了1個億的資金,才得以生存下來。收購眾興、天元、水務后,水發才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臺公司,逐步發展成實體+平臺的實力雄厚的集團公司。
我們常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而創新往往具有很大風險,風險要由領導來承擔。敢不敢創新,不是能力問題。有的人不會創新,也有的人會,但是不敢創新。如果把所有的創新風險都視為可能發生,那么一件事也干不成。在這個過程中領導的擔當意識很重要,只有把個人前途置之度外,才敢于負責任、敢于拍板,這就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
《山東國資》:水發集團混改做得早,目前有70%的公司是混合所有制。為什么你們能先行一步?
王振欽:我們當時這么做,有深層次的考慮。管理權屬企業,光看報表不行,光靠班子也不行,必須依靠好的機制。混合所有制吸收了民企加入,和經營班子形成相互監督制約的關系。
我們現在搞的混改,鼓勵員工跟投。但是這里有幾個原則,員工跟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高科技高風險項目、新進入行業、有爭議的項目。此外,規定以下幾個項目員工不能跟投:公益性項目、既有產業、高度關聯主業、可能產生利益輸送的項目,另外上級領導不能持有下級單位的股份。
通過混改和員工跟投,我們形成了風險共保機制,有效確保了權屬企業的良性運轉。
《山東國資》:請解釋一下水發集團的“星團式管理”。
王振欽:我們研究了歐美企業模式和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發現了一套比較適合國有企業的治理辦法:交叉持股、中極反饋、末端參與,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星團式管理”。集團相當于太空中的星團,星團里各個恒星在自轉的同時,圍繞星團中心進行公轉。這種模式,解決了國企在三級架構下,權屬企業過多、扁平化管理能力有限的問題。
從企業管理角度,如果搞得太活,容易生亂;而管控太嚴,容易把企業搞死。“星團式管理”之下,集團總部通過在各級公司持股,享有知情權,但不參與經營,讓權屬企業在有效管控范圍內保持了活力。
《山東國資》:如何實現管理的專業性?
王振欽:企業必須由專業的人來治理,集團投資方向要靠專家來研究。我們在集團建設了3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建設了開發平臺和產業研究院。現在我們正在做未來10年的產業規劃,確保未來的發展目標具有前瞻性。

黃水東調應急工程加壓泵站
另一方面,人才要立足于自身培養。當年紅軍三次反圍剿勝利,依靠的是毛澤東的領導和一大批20歲左右的紅軍將領,正是這群年輕人,最終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我們看中國航天發射,飛控大廳里幾乎清一色是30多歲的年輕人,白頭發的沒幾個。這讓西方航天界無比羨慕。
一個企業,如果到處是年輕人,年輕人挑大梁,這個企業就會生機勃勃、青春永駐。
《山東國資》:如何看待和利用資本證券化?
王振欽:與產品具有生命周期不同,企業具有資本屬性,要捕捉市場信息,搭建班子,確保公司正常運轉。我們通過收購派斯股份,已經登陸滬市主板,對港股興業太陽能股份的收購,實現了登陸港交所,后續在資本市場還將有一系列的動作。
企業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體系不斷優化,產業持續升級,金融更加適配,形成相互作用的三角框架。要通過金融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大開大合,加大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
《山東國資》:去年的水發集團年度工作會議上,您提出了4個維度進軍中國500強的目標,有哪些考量?
王振欽:我們當時提出,要在4個維度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水發集團。
第一,時空維度上,把握企業的資本屬性,打造一個與時俱進、充滿活力、善于創新的集團。
第二,產業維度上,把握企業的產業屬性,打造一個布局合理、搭配得當、互促共進的集團。這方面要注重“五個結合”:從產出角度注重“長”與“短”的結合;從投資角度注重“輕”與“重”的結合;從核心業務角度注重“主”與“輔”的結合;從傳統和業態角度注重“新”與“舊”的結合;從實業和非實業角度注重“產”和“融”的結合。
第三,市場維度上,把握企業的競爭屬性,打造一個規模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集團。
第四,管控維度上,把握企業的組織屬性,打造一個職能清晰、分工明確、精簡高效的集團。
集團黨委2018年確定的企業目標:2020年,實現資產規模過千億元,營業收入達到200億元,力爭半數投資平臺公司資產規模過百億元;2022年,主業綜合實力邁入全國先進行列,其他產業具備合理規模,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至少擁有一家主板上市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0%;2025年,力爭邁入中國企業500強。
采訪越深入,就會發現水發更宏大的格局和更獨特的視角。
距離2018年度工作會議過去一年有余,當時水發集團提出4個維度打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有的已經實現,更多的正在實現的路上。
向更遠處復盤,水發集團10年風雨路,讓人由衷贊嘆的“水發速度”, 其實就是水發人十年磨一劍的不懈堅持、開疆拓土的市場思維以及包容并蓄的企業文化。
風勁帆滿,砥礪前行。
10年高速發展,水發集團已經到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