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縱觀中東地區,擁有迪拜自由港的阿聯酋無疑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樞紐,阿中關系近年來也發展迅速。《環球時報》記者最近同當地一位資深媒體人談起媒體與軟實力話題,在他看來,阿聯酋是富國,中國也變得越來越好,但軟實力建設對兩國來說都任重道遠。
阿聯酋“國社”阿聯酋通訊社總編輯穆罕默德對中國媒體最早的印象產生于近20年前,當時他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班上有兩名在職進修的中國同學。穆罕默德說,那兩位同學英文非常流利,看問題很敏銳,邏輯也很縝密,“就是我們所說的新聞專業精神”。不過,總體上,那時在美國大學里讀文科特別是新聞專業的中國學生并不多,中國學者在新聞研究領域也鮮有有影響力的著作。
穆罕默德畢業后不久,便加入阿通社做政治外交記者。2008年他第一次到訪中國,那年恰逢北京奧運會盛事,穆罕默德突然發現一個現象,即國際媒體(主要是歐美報章)對中國的報道并不客觀,要么是抹黑人權狀況,要么是對中國積累的物質財富冷嘲熱諷。與此同時,他注意到中國媒體用英文發稿非常少,導致一些外媒即便想進行平衡報道,也缺乏消息源。作為一名對中國媒體比較了解的業內人士,穆罕默德提到奧運會結束后,《環球時報》英文版于2009年開始發行令他印象深刻。
在穆罕默德看來,或許是北京奧運會前后外媒的涌入,讓中國人意識到國際傳播的重要性,2009年后中國前所未有地重視外語發稿、消息落地。作為外國通訊社負責人,他有一個明顯感受——轉引中國聲音變得方便了。不僅是中國媒體刊發的涉華英文版社論,更包括很多國際時政熱點,尤其是中東局勢,中國媒體與西方三大通訊社在發稿上不再存在明顯時差,甚至經常搶先。同時,中文報道的影響力隨著中國國力提升,中國人大量走出國門而大大增強,而這正是阿通社于2017年開設中文網站的背景。
“這一點一滴的變化,構成中國媒體影響力的滄桑巨變。”穆罕默德說。肯定成績之余,關于中國媒體,穆罕默德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思考,這同樣也是阿聯酋媒體管理人員思考最多的問題:阿聯酋經濟在過去40年高速發展,財富積累顯著增加,但媒體影響力卻沒有實質性提升。穆罕默德稱,雖然阿聯酋與沙特、埃及等國一道對卡塔爾實施“斷交”,但這絲毫不妨礙阿主管部門及主要媒體高管對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的欣賞,阿通社這些年一直以該媒體為趕超目標。
穆罕默德認為,推動海外傳播隊伍國際化,在保證導向的前提下賦予采編團隊更多自主權,對于擴大話語權非常關鍵。“阿中兩國經濟合作熱火朝天,媒體交流互鑒也不應落后,提升軟實力、讓手上的麥克風聲音更大是兩國媒體人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