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5月初,好萊塢頗具知名度的資深編劇之一阿爾文·薩金特(Alvin Sargent)去世,這位曾經在1977年和1981年兩度獲得奧斯卡獎的編劇,以92歲高齡離世時,甚至沒有在媒體上引起什么動靜,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地“走了”。薩金特的經典之作包括《朱莉婭》(Julia)和《普通人》(Ordinary People),他最善于從其他編劇的本子中挖掘出絕佳的電影語言,也是改編小說、短故事和戲劇的大師。
有幾十甚至幾百位和他同時代的編劇,已經逐漸被行業所忘記,就因為年齡被人認為‘不合適。
薩金特或許不像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或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后兩者這樣的編劇和導演會在作品中烙上自己鮮明的印記,他們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廣泛,能寫西部世界,也能寫二戰,但有多少人能像這二位大師呢?不如說,薩金特是一位高超的匠人,他的專業知識到現在也值得被學習。
勞拉·澤斯金(Laura Ziskin)明白這些。所以這位制片人邀請薩金特幫助創作了2002年的《蜘蛛俠》以及隨后三部續集的劇本,該系列電影之后為索尼影業賺了幾十億美元。想想真是有點諷刺,誰能想到創造出當今社會第一個超級英雄大IP的團隊中,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人曾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
現在的好萊塢,正在忽略像薩金特一樣有才華的編劇匠人,雖然并非所有人都如薩金特那樣出色,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幾十甚至幾百位和他同時代的編劇,已經逐漸被這個行業所忘記,就因為年齡被認為“不合適”,事實上,如果澤斯金不是薩金特的妻子,恐怕后者也不可能參與《蜘蛛俠》的劇本創作。
現在的好萊塢缺少的正是這樣的才華。如今北美地區在傳統電視臺和流媒體平臺上播出的劇集多達500余部,制片人當然急需水準可靠且穩定的編劇人才——不用非得是什么大師,也無須具備只可意會的“時代思潮”,編劇只要踏踏實實做好“講故事”這一項工作。
現在的流媒體平臺已經開始將觀眾群細化,其中“中老年人群”也是頗為重要的一部分觀眾。按理說,針對這批觀眾的劇集應該有可能雇傭年紀較大的制作人員吧?但事實并非如此。美國編劇協會4月份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在職的電視編劇人群中女性占到了36%,有色人種占到27%,而在報告中特別指出了年齡這個被歧視的“理由”——“年齡偏見在電視界的情況與在好萊塢一樣突出,這一行業中幾乎沒有超過50歲的編劇,這顯然是年齡歧視。”
不少年紀偏大的編劇,以前寫過不少好看的電視或電影本子,但他們的作品現在沒人拍了,于是不得不賣掉自己的房子,搬到郊外,節省開支,或者試著寫小說謀求生計。無論是影視公司的高管、制片人,還是經紀人都不愿意理會他們。有些編劇對這種歧視有所覺察,離開了大城市,但他們在之后的創作事業上仍然難以回避一個問題——“請問最近有什么作品?”這個問題,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也被問到過——20世紀80年代,一個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電影公司年輕高管,在和這位曾四獲奧斯卡的編劇大師會面時,居然問出了這個問題。
“跟我說說你有什么作品?”那位高管問。 “不如你先說吧。” 金尼曼回答。
55歲以上的人口占美國人口總數的29%,但電視和電影中這個年齡段的人物卻很少。這不僅對編劇不利,也傷害到了觀眾,讓他們無法通過這些中老年人物的眼睛認識不同的世界。這種影響只會隨著訂閱內容時代的到來而更加明顯,到時候流媒體服務要細化各種人群,從而拍攝完全不同的內容。
令人不解的是,好萊塢明明不應該讓“老”編劇無事可做。畢竟坐在這個產業最高層執掌大權的幾位高管,都比他們需要“取悅”的觀眾年紀大得多。就拿幾大電影公司來說:其中兩家的老大已經60多歲,另外兩家的掌門人更是70有余。這種情況下,按說他們應該采取行動,像女性和有色人種一樣,發起針對與自身有關,也就是年齡偏見的“運動”。
然而,他們選擇了沉默。明明是最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人,卻保持沉默,原因何在?
因為他們也害怕。怕雇傭了“老人”后,自己也會被認為“老”了。怕如果發聲,他們會被討論聲淹沒。怕一旦將雇傭“過氣”編劇規定為常態后,自己也會被認作“過氣”。在這個勝者為王的社會,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和其他很多人一樣潛伏著同樣的恐懼:自己或許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