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揭毀詐騙“窩點”13個;引渡嫌犯225人;現場查獲一大批涉案證據,涉案金額達1.2億元……歷時近三年,中國與西班牙警方聯合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的“長城行動”取得重大戰果。
“長城行動”是中國首次和歐洲國家聯合開展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警務執法合作,這次行動歷時之久、出動警力之多、引渡人數之眾在世界各國執法合作史和引渡史上均屬首次。
2016年上半年,北京、江蘇、浙江等地接連發生多起損失千萬元以上的電信網絡詐騙案。這引起中國警方重視,經過偵查發現,大批詐騙分子在西班牙設立“窩點”,實施針對中國民眾的詐騙。為此,中國警方向西班牙警方提出協助請求,開啟了備受矚目的“長城行動”。
6月21日,公安部刑偵局巡視員、“長城行動”前線指揮部負責人陳小坤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稱,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花樣繁多,在全國各地不斷蔓延。不法分子為逃避打擊,不斷變換詐騙手段,并向境外轉移詐騙“窩點”,犯罪嫌疑人成批走向境外,在東南亞、中印邊境、歐洲、非洲等地設立犯罪“窩點”,對中國人實施跨境電信網絡詐騙。
陳小坤介紹,中國的電信網絡詐騙于上世紀末出現在臺灣地區,最初是以“刮刮樂”“六合彩”等形式詐騙,之后借助電信網絡,演變出多種詐騙形式。“2004年時還很簡單,使用手機中的短信群發器,群發中獎信息,俗稱‘土炮。接著是前幾年流行的‘偽基站,再后來是用改號軟件撥打電話。隨著他們作案方式不斷升級,我們打擊手段和治理重點也不斷跟進。”
據了解,“長城行動”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方式就屬于“不斷升級”的情形——以西班牙為詐騙“窩點”,利用網絡電話修改電話號碼,冒充中國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機關工作人員向被害人實施詐騙。“窩點”是公司化運作與管理,嫌犯中分為頭目與骨干(負責出錢投資、組織策劃等)、轉賬取款人員(負責取款等服務)、技術組人員(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話務“窩點”人員(負責撥打電話實施詐騙),等等。
“長城行動”的集中抓捕時間是在2016年12月13日,西班牙警方和中方派出的偵查員,聯合組成21個行動組,對位于西班牙的21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窩點”開展集中抓捕行動,當天搗毀犯罪“窩點”13個(遺憾的是另8個“窩點”犯罪嫌疑人已經轉移),抓獲并臨時羈押犯罪嫌疑人237名,初步核對案件800余起,涉案金額1.2億元。
由于相關案件的受害人全部為中國大陸居民,為徹底查明案件事實,2017年1月,中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引渡條約》,正式向西班牙外交部遞交了犯罪嫌疑人引渡請求書。經過兩年多的庭審程序,西班牙國家法院二審作出判決,同意將“長城行動”全部犯罪嫌疑人引渡給中方。截至目前,西班牙方面已向中國引渡犯罪嫌疑人225名,其中臺灣地區犯罪嫌疑人218名,仍有12人正在等待引渡手續。
公安部刑偵局巡視員陳小坤自2004年就開始從事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是“長城行動”前線指揮部負責人。近日,陳小坤接受《財經》記者采訪,向《財經》記者回憶“長城行動”從開始溝通到最后押解的全過程。
《財經》:為什么嫌犯會將“窩點”設在西班牙,對中國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

陳小坤:中國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主體主要分為“臺灣系”和“大陸系”。
“臺灣系”電信網絡詐騙,嫌犯以臺灣人為主,詐騙金額達上千萬元以上的案子基本都是他們做的。此前“窩點”多設在東南亞,中國警方集中在東南亞打擊,每個國家一次能抓幾百個嫌犯回來。
加大對東南亞的打擊力度后,這些人開始往世界各地跑,非洲、東歐、西歐、美洲有“窩點”不斷“冒出來”。當時我們偵查發現西班牙“窩點”最多,西班牙氣候宜人、物價便宜,再加上西班牙有不少華人,臺灣人在那里有根基。東南亞“窩點”打了以后,他們可能認為歐洲和中國合作少,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就往那邊轉移。
但我們偵查手段超前。(嫌犯)在世界各地的“窩點”,只要撥出電話,我們就可以查出他在哪個國家。
2016年我們發現西班牙有30多個“窩點”,數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案子都從那里“冒出來”。一個很惡性的案例是,甘肅省一名中學教師本身就比較貧困,被騙27萬元后自殺,為了防止這種惡性事件再次出現,2016年5月初,我就開始向部里提出,我們要去西班牙打(“窩點”)。
《財經》:在西班牙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經歷了哪些過程?
陳小坤:我們此前和西班牙沒有深入的警務合作,和對方取得聯系后,把情況一介紹,他們是懵的,因為當地沒聽說過這種案子。(和他們)談了三天后,我看進展不大,馬上調整思路。我把甘肅教師自殺的照片給他們看,他們一看很震驚。但是他們不懂電信網絡詐騙,比如嫌犯怎么騙中國人、信息流怎么走、錢又怎么轉到臺灣,這些他們不懂。我們就留下三個人,跟他們講解,介紹電信網絡詐騙。
講通之后,由于他們的偵查理念跟我們不一樣,得先明確“窩點”里有多少個人,以及每個人的身份信息,才能啟動搜查。可是“窩點”里面具體有誰,尤其是層級比較低的人員,一開始我們并不知道。再次推動不下去時,我第二次赴西班牙,跟西班牙方面解釋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組織和人員架構等等。溝通幾個月后,西班牙方面讓我們提供紅色通緝令,由于紅色通緝令批得很慢,最后決定發布國際刑警協查通告(diffusion)。
最終,我們商量西班牙警方沖“窩點”時,中方人員跟著進去,馬上把嫌犯護照拍下來,中國國內再根據照片和姓名信息,申請發布協查通告。2016年12月13日,集中抓捕當天,公安部刑偵局會同國際合作局、公安大學,組織了100人的后方工作組,負責協調國內有關案件情況和有關法律文書的傳輸,連夜通過國際刑警組織系統對300余名犯罪嫌疑人發出國際刑警協查通告。
當天我們不斷地發布國際刑警協查通告,傳到200多份時,國際刑警組織的線路因為數據量太大堵住了,部分數據傳不過去。西班牙警方在行動后只有24小時的羈押時間,有100多人,西班牙沒有收到國際刑警協查通告,于是只能放人,對此好幾個在現場的警察哭了,很傷心,但沒辦法。
整個“長城行動”,從開始溝通到最后押解,每個環節,都要和國內外不同部門的人協調,遇到問題必須找到解決辦法。兩個國家還面臨法律體系的不同,嫌疑人被羈押后,又要經過一審、上訴、二審、再上訴和申請政治庇護程序,從2016年持續到今年6月前后共歷時近三年。
《財經》:西班牙這些“窩點”的組織架構是怎樣的?
陳小坤:“臺灣系”電信網絡詐騙的幕后策劃者都在臺灣地區,號稱“金主”,出資設立“窩點”,招聘人員。“窩點”里面的人員分成三個層級:第一層級即是“窩點”的組織管理者,負責每天的工作安排和業績考核;第二層最主要的是“電腦手”,負責每天向中國的哪個城市發起“攻擊”,定下某個號段電話后就群呼出去了,有盲打也有精準撥打;電話群呼后,總有人接聽或者回撥,然后就有話務員冒充公檢法人員行騙。
“窩點”只負責撥打詐騙電話,取現由臺灣地區的地下錢莊幫助操作,還專門有一伙人負責分解、取錢,他們被稱為“水房”。
《財經》:據了解,目前電信網絡詐騙呈現出產業化、公司化運作方式,具體是什么樣的?
陳小坤:很多“窩點”是公司化的管理,我們搜查的時候發現,一些“窩點”都掛有奮進的標語——今天奮斗的業績是多少、明天是多少?每天有業績評比,還會提前進行培訓,有一些電信網絡詐騙團伙的培訓基地在希臘。
話務員都有一套話術。臺灣地區專門有人寫詐騙劇本,也有“點子公司”寫劇本,后期再不斷完善。新手往往還會把這些劇本擺在桌子前,對方說什么話,你說什么話。如果團伙成員中有工作沒做好的,會被關小黑屋。
《財經》:電信網絡詐騙在中國是如何演變的?
陳小坤:2004年起,我開始從事反電信網絡詐騙。當時電信網絡詐騙在臺灣地區興起后,已經傳入大陸,最開始臺灣人將“窩點”設在臺灣地區,也有設在大陸的,后來將“窩點”不斷外移。傳入福建安溪后,又慢慢擴散到其他地方,然后大陸也有人開始從事電信網絡詐騙。2015年左右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最猖獗,“大陸系”的電信網絡詐騙團伙也多了起來,在各地還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冒充熟人詐騙、謊稱重金求子、欠費、郵包涉毒,等等。
2004年時還很簡單,使用簡單的手機,靠短信群發器,群發中獎信息,俗稱“土炮”。接著是前幾年流行的“偽基站”,再后來是用改號軟件撥打電話。隨著他們作案方式不斷升級,我們打擊手段和治理重點也不斷跟進。
目前,經過這些年的跨境打擊,臺灣地區嫌疑人在中國大陸作案的案件數量占比大幅下降,但是“臺灣系”電信網絡詐騙的數額比較大,他們犯罪最猖獗的時間是2015年、2016年,詐騙金額單筆1億多元的有兩單。2015年12月,貴州一單位的財務主管單筆被騙走1.17億元,當時我正在中老邊境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接到這個信息,感到非常氣憤。那個案子的“窩點”在烏干達,主犯已經被抓住。
現在,“大陸系”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量上升,但每起詐騙的數額不大,騙術也比較簡單。
《財經》:現在電信網絡詐騙有什么新特點?
陳小坤:第一個特點是電信網絡詐騙花樣繁多,在全國蔓延開來。現在一些犯罪分子會先建微信群,里面只有你一個是“好人”,剩下的都是騙子,一般先和你聊天說別的事情,潛伏幾個月突然有一天讓你打款。有的更復雜,先給你洗腦,切斷你和家人、朋友的聯系,還會告訴你,一旦泄露你的行蹤,你的家人會陷入紀檢或者司法問題,以此詐騙。現在比較流行的還有交友類“殺豬盤”電信網絡詐騙。
有些案子,被騙的人在賓館里按照對方提示,一筆筆打款,我們警察說你被騙了,他還不相信,警察把賓館房門撞開破門進入,他還罵我們。
第二個新特點是犯罪嫌疑人成批走向境外,“臺灣系”電信網絡詐騙從早前“窩點”設在東南亞,后來又轉移到中緬邊境、歐洲、非洲等地,跨境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給打擊帶來難度。針對“大陸系”電信網絡詐騙,我們去年開始重點打擊一些地區的“窩點”,從今年起,“大陸系”犯罪嫌疑人也逐漸跑向國外設“窩點”。
《財經》:電信網絡詐騙為什么這么猖獗,打擊的難點是什么?
陳小坤:銀行和電信部門把關不嚴,實名制落實不到位。
比如,一些人能在銀行不斷開卡,由此滋生買卡賣卡的鏈條。騙子使用的卡,肯定不是自己的,是從網上購買的。前段時間在廣西崇左市,警方一次收繳400多公斤的銀行卡,幾千套卡的姓名、密碼都寫在上面,令人觸目驚心。
還比如,為什么在一些國家沒有發生過電信網絡詐騙,是因為大額轉賬和取現有嚴格規定。
2016年3月,公安部設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偵辦平臺”,可以實現對全國的電信網絡詐騙涉案賬戶緊急止付,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挽回當事人的損失。緊急止付的工作,我們與相關部門談了七年才最終實現。
2016年發生的山東女生徐玉玉因電信網絡詐騙致死案,這也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案例,引起電信部門和銀行的重視,現在查詢電信網絡詐騙嫌犯的真實來電信息比以前快速很多。
《財經》:電信網絡詐騙目前和將來的態勢如何?
陳小坤:電信網絡詐騙目前還處于發展上升態勢。現在傳統犯罪都網絡化了,甚至在一些重點禁毒地區,都沒什么人販毒了,而是跑到緬北搞“殺豬盤”,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的斗爭還有很長時間。
公安機關將始終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持續開展打擊行動,不斷加強國際執法合作,全力擠壓詐騙分子境內外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