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學立

設計制作薄胎作品的過程如履薄冰,不親身經歷,很難明白其中奧妙。琢玉過程充滿艱辛和風險,一旦失手將會前功盡棄、血本無歸。種種困難的存在,導致大家對此項工藝敬而遠之……
一、薄胎工藝歷史
薄胎玉器初現于唐朝,清乾隆時期開始鼎盛。工藝技術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薄胎工藝。
目前中國薄胎玉器玉材多選擇碧玉、青玉,作品主要以盤碗杯居多,其次是瓶、壺之類。
二、薄胎選料難點
薄胎玉器制作過程風險極大,而現在的翡翠原料價格又很昂貴。好的玉雕師傅,沒有五到十年的時間很難出好作品。所以很多玉雕人都想要盡快出成績,盡快賺到錢,而不愿意在薄胎工藝上花時間鉆研技藝。
玉料與做工是衡量一件薄胎玉器好壞的兩大重要因素,有了好料還要有好雕工。選料時必須認真分解玉料的裂紋走向,器皿規格的大小與裂紋息息相關。
三、用料和做工難點
器皿作品開料時必須避開裂紋。出大型毛坯時認真畫線,橫平豎直,圓心對照。設計掏膛不能留有任何死角,掏膛機器要平穩無任何震動,掏膛工具要輕盈平穩。
成品翡翠薄胎工藝必須做到“水上漂”。需輕巧秀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這種玉雕行業中最高難的掏膛技藝非一般師傅所能為……
四、刻繪圖案要求
篆刻薄胎作品花紋圖樣需環環相扣,或巧妙利用原料自然色彩。如圖中壺身的自然花紋,“鯰魚”圖案無須雕琢,渾然一體,自然天成,和諧一致。
薄胎工藝是中國玉雕技藝絕活,放眼過去,完美的好作品很少在市面流通,難得一見;即便在玉雕工藝和器具都已經很發達的今天,薄胎工藝依然面臨著失傳的囧境,因為它的雕琢工藝,實在太難太難了。
因此,做薄胎玉器的人并不多,須藝高膽大者方能為之,需要更多的玉雕師積極參與,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瑞麗市緣多珠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