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場上關于玉的東西,精品比較少,能流傳的稀世珍品更少。因為多數玉雕大師以市場經濟為目標,利益心太重。以市場為目的,粗制濫造,作品只有工,沒有神,更顯示不出任何的藝術氣息。這讓我想起微信上“不要再迷戀大師”中提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雖說是社會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產物,但是對玉器行業來說確實是最大的考驗,如何面對這種“嚴冬難關”,必定要求我們從藝之人的加倍努力。翻開現代玉文化藝術的新篇章,新的開始。
身為玉雕界的一名從業人員,我從當初學習到如今成為省玉雕刻大師,十幾載的磨礪,學習成長,及對玉的熱愛和執率追求,更深深感知到玉器行業目前現況的潛在危機感。但我深感慶幸自己是一名玉雕者。因為玉是“君子”,玉可以流傳千年而不變。可是在林林總總的玉器市場,有幾件作品是我們喜愛的,可以打動自己和吸引眼球的。有視覺沖動和藝術感染力的,我們做的玉只能稱為工藝品吧!如果把玉換成了普通的石頭,那會是怎么樣呢?所以我慶幸,同時感到愧疚和無顏。為什么玉賣的是材質的價值,而石頭、泥巴、木頭卻能賣出藝術的價值呢?為什么出現了那種好料子雕了就不值錢的奇怪現象?
我們作為玉雕者,要為玉而做,發揚琢玉之道,切不可為市場而做。這樣才能還玉之本真、玉之美、玉的價值和玉之道!
中華玉之文化源遠流長,上千年的厚重文明賦予了玉雕創作的濃厚源泉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素材。從石器時代出現玉斧,到紅山文化的玉龍,再到“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儒家學說。再到漢、唐、明、清,每個時代都在提高著玉的文化境界,這些作品的時代風格和題材又是那么的完美。如商周的原始神秘、漢代的雄厚壯觀、北魏的竣美、唐代的華麗、宋代的勻稱、明代的完美。每個時期、每個圖案、每一個典故都會創造出一件件傳世佳品。再看古人入玉之用心,古人技術手段有限,三年五載,甚至十數年、數十年,甚至有幾代人為一件作品而勞作。而這些作品大多是玉質一般,但創意絕世、做工精美的傳世佳品。現如今技術先進,工具多樣,我們沒理由做不出好的作品來。
早在跟隨劉國皓大師學藝的時候,劉大師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做玉如做人,做玉先做人”。仔細琢磨話雖然簡單,卻深藏一種哲學。一種玉的道在其中。
我們應該傳承先人的智慧,更應與時俱進。汲取世界各地的營養,借鑒吸收。另外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件作品會含射出作者的人品,文化修養以及對玉的境界學。作品如其人,一個沒有文化素養,滿口臟話,沒有社會責任、道德規范的人是很難創作出高雅的藝術品來的。
因此,我提倡當下的玉雕大師正身立志,在古人為玉做出的藝術根基上,靜下心來創新,堅持和發揚中華玉文化。為玉而玉,人心如玉,創作傳世佳品。
作者簡介:蘇明奇,男,1983年11月出生,河南鎮平人。 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河南省玉雕刻大師,河南省技師,南陽工藝美術大師。1999年秋從事玉雕工作。2004年進入醒石工藝,師從劉國皓大師進修。2011年成立明奇玉雕工作室。2013年11月開始擔任鎮平寶玉石協會理事; 2014年5月擔任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常務理事; 2014年5月加入南陽玉文化產業促進會; 2015年12月加入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2017年12月加入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并參加學習中國玉雕大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18年4 月加入鎮平玉雕誠信聯盟。2018年11月加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玉石雕刻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