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勝
在我國的山水畫發展史上,筆法與氣韻的關系一直為藝術家們所孜孜探求。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總結說:“氣韻有筆墨間兩種。墨中氣韻,人多會得。筆端氣韻,世每少知。”斯言更是充分說明了筆法與氣韻間關系的難以掌控。身為一名藝術學院教授,李遠先生有著幾十年的執教經驗,他下筆拿捏得當,筆墨間氣韻橫生,所創作的山水畫有著別具一格的視覺形式美,已然自成一家。
李遠先生對筆法的駕馭能力極佳,主要表現為用筆剛柔相濟,可以隨心轉換。如若畫到酣暢之處,一筆即可見凹凸。以《鵲華仙居圖》為例來細談。他畫近處山形,運筆持重有力,少有柔弱之處,筆筆送到,起訖分明。一旦具體到某處的山貌紋理,便多改作散鋒用筆,因勢利導,提按有度,磅礴的力量感與沉穩的厚重感呼之欲出。至若遠處山巒,則是另一番運筆之法:中鋒與側鋒簡單勾形,線條圓潤渾厚,富有彈性,之后或皴點,或渲染,著重表現遠山之勢。這樣,整幅作品不但有了線條、肌理等形式美,近山渾厚、遠山空靈等內在美也都已蘊含其中。細品這幅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李遠先生意在表現一種閑情野趣。但若只畫幾株林木、三五房舍、一溪流水、一葉小舟這些意象,整幅作品恐怕就缺乏氣韻。李遠先生深諳此理,因而才有了近山與遠山這一大氣貌、大格韻的創作。效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作品雖然沒有題畫詩,但“溪山掩映,水煙搖曳,幾簇漁樵舍”的詩意已經躍然紙上了。這便形成了繪畫過程中的“欲說還休”現象,頗具“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
我們知道,在國畫創作中,濕筆作畫易趨于柔,干筆作畫易趨于剛。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也講:“濕筆取韻,枯筆取氣。然而枯中不是無韻,濕中不是無氣,故尤須注意于枯中之韻、濕中之氣。知乎此,即能得筆墨之道矣。”李遠先生的作品,恰好可以對這一理論作出完美的詮釋。
《歷山環翠圖》這幅作品便是李遠先生濕筆作畫的代表之作。在這一作品中,他靈活運用“漬水法”“蘸水法”,甚至在局部采用了“鋪水法”,筆飛墨舞,酣暢淋漓。用筆輕盈之處,江流與天空水乳交融;用筆深沉之處,山石與樹木渾然一體。在李遠筆下,山河充滿了干凈渾厚的靈氣,就如同美人一般,有了柔情綽態。然而這又并非一味的柔美——山石、樹木外表柔順,但卻內藏筋骨,由此可見李遠先生在用濕筆之時的嚴謹之態。正是這份嚴謹使得整幅作品“韻”中生“氣”,從而氣韻十足。此外,該作還有一處細節值得稱道,即那葉駛離江岸的小舟。這葉小舟的存在,與風中搖擺的山林遙相呼應,巧妙地促成了整幅作品的動態平衡。它將去往何處?余韻由此而生。
對于枯筆作畫,李遠先生也頗有心得。品讀《泰山飛瀑圖》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在畫群山時,他很注重藏鋒與露鋒,絕不多著筆墨,力求寫出剛強穩健的山巒雄姿。因而其筆下之山氣勢壯闊雄偉,攝人心魄。至于山間林木,則改用焦墨枯筆,但又筆筆相搭而生,其剛勁內斂,柔情外泄,既不減山林之紋理,又可平添幾分韻味,手法極為老辣。在這幅作品中,有重巒疊嶂、飛瀑如練、草木繁盛的自然景觀,也有山間房舍、曲徑通幽、小橋流水這樣的人文景觀。李遠先生并沒有處處精雕細琢,他更像是畫中拄杖過橋、昂首信步的行人,任憑心靈與景物對話,最后借筆墨來表達他眼中的自然意象與心中的人文情懷。
通覽李遠先生這些年的山水畫,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傳統筆墨的尊重與繼承,但也不難發現,他已經掌控了筆法與氣韻相輔相成的繪畫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融寫意意象與人文情懷于一體的獨特風格。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在獲得視覺美感的同時,產生難以言說的心靈共鳴,以至“欲說還休”。
來日方長,筆者由衷希望李遠先生能夠再攀藝術高峰,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山水佳作。
李遠簡介:
李遠,男,1962年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孔子詩書畫研究院副院長。2009年赴韓國參加中韓國際藝術設計大賽;2011年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舉辦畫展,作品被北京大學收藏;2013年赴臺舉辦書畫展;2014年在李苦禪紀念館舉辦個人畫展;2015年在天繪閣美術館舉辦丹青致遠個人畫展;2017年1月舉辦2017迎春個人畫展;2011年科研項目獲山東省文化藝術學科重點課題。出版專著十余部。